语文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时间:2022-08-03 11:47:58

语文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动口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自己一个人讲个不停,不能“填鸭”,也不能“灌输”,不然,学生难免会产生疲倦乃至厌倦,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师除了必要的“说”以外,更多时间应拿给学生们,让他们动起口来。课文需要学生读,问题需要学生问和答,思想感情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交流……这就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口。我们虽然不要求学生将来都成为辩论家、演说家,但说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许多各种类型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善于口头表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展课堂口头作文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动口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这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培养的,那就是语音准确、清晰,有必要的停顿,速度适度,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等。

二、动手

动手实际上是学生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语文课里要学生动手抄抄生字词,写写片断,勾画、点评,数学课里要学生演算;物理化学生物课里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体育课里要学生动手做动作;手工(或劳技)课里要学生动手制作……动手是学生在经过对教师的模仿后,训练自己的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技能。

就语文课来说,动手的活动也是比较多而且十分必要的。抄写字词、默写文段这类不用说,对课文的中心、重点的理解,需要勾画、圈点、点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的片断写作,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有助于写好作文;作文课、检测考试等更是动手的大好天地。

三、动身体

现代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已不再是先前那种死气沉沉、过分严肃和呆板,因为它已是学生的学堂,因而具有了“活”的特征。我们不再刻意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坐直,甚至连手放在什么地方也规定得异常严格,在基本礼仪规范的前提下,我们的学堂何尝不可以让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的身体也动起来?学生过于规矩,教师不便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时,自然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学生在主动思维、动手实践时,也不便于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我们已大量运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如果用在一些“规规矩矩”的学生身上,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平时“好动”的学生,相反却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散文、诗歌),尽管让他们摇头晃脑,细心品味;学生讨论问题,也尽管让他们在教室中走动,选择自己的好伙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学生动起来了,身体各部分都动起来了,大脑自然也跟着迅速的转动起来,这难道不是好事?

四、动脑

脑是人类的思维器官,也是人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我们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都是靠动脑来表现的。我们动口、动手、动身体等,都靠脑指挥,动脑是整个思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需要用脑去记忆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需要用脑去归纳、概括;说话、作文,需要用脑去组织安排;对文章的理解,更需要用脑去领会感悟……我们训练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实际是就是培养大脑的思维能力,要勤于动脑,善于动脑。

动脑与前面所说的动口、动手、动身体是相辅相成的,脑指挥动口、动手、动身体,动口、动手、动身体又进一步锻炼了大脑的,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动情

动情是学习活动的感情升华,是最高层次的高级的学习活动。如果达到了动情的地步,学习就已经是完全自主的活动了。语文课中,特别是散文、诗歌的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动情的基础之上的,不然,不管你怎样读,也读不出味道,读不出作者的真正感情来。

什么是“感悟”?我认为感悟就是“动情”。学生不动情,如何能感悟到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动情,如何能感悟到自己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学生不动情,就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学习,而没有真正深入,就不会有提高……

综上所述,“动口、动手、动身体”是“动脑”的训练和外在表现;“动脑”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主要活动;而“动情”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五动”放在同样的高度来重视,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因为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上一篇:开启思维 培养习惯 鼓励创新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