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让学生“动”起来

时间:2022-09-19 09:53:15

语文课,应让学生“动”起来

摘 要:根据中职语文实际特点,结合学生具体特征,选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动"起来,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

关键词:灵活多变的方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能动性 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中职语文一向处于“尴尬”境地,学生普遍知识薄弱,对学习热情不高。在课堂上,表现消极,与老师不愿配合,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障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因为不爱学文化课,文化课成绩差才来的这里的。还有些学生更是片面的认为到了职高就不需要再学文化课了,所以对语文课更是没有兴趣。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爱表现自己,较为活泼好动,可谓是安静不足活泼有余。

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仍延续传统的讲授方式――“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以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由老师唱主角,学生失去了其主体地位。本来感情丰富,具有丰富灵活的想象创意空间的学生,变得呆板和被动。整个课堂教学如同一潭死水。根据学生素质及语文课本身的特点,我认为中职语文课特别要在“动”字上下功夫,应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以活动或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真正的“学”“做”而非单纯“受教”,“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已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如何根据以上规律,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课堂中求取知识呢?经过多年的摸索,不断学习、改进,在中职语文课的教学上,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导、鼓励、支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采用更灵活,更民主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习题及单元训练册基本上放在课堂上师生自由讨论解决。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更多的是指引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讲,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去把握课文,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去探索结论。如按照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读;2、师生共同讨论探索;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指引;4、学生整理归纳知识。5、习题讨论这样的教学程序来安排。多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指导他们应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如何表达才能使问题表达更加清楚明了。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书靠自己去读,问题由自己去究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45分钟里,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很多,学生可以真正的“动”起来。

二、根据课文内容,借助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1)游戏。如在讲“复述”一节内容时,在让学生了解“复述”具体要求后,我组织了“传话”游戏,学生不但要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的内容,而且还要把握重点,按一定思路有条理地“传”下去。在整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颇高,无形中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常常是在课已结束时,学生还意犹未尽,讨论声不绝于耳。

(2)演唱。学生对歌曲普遍感兴趣,在语文课堂引进歌曲,且由学生演唱定会让他们兴趣大增。故我在教《隐形的翅膀》和《我的中国心》两首歌曲的过程中,先用播放器放了两首歌的原唱,以此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让学生阅读歌词,深入领会其内涵,然后让学生尝试深情演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另外,结合“中国好声音”节目,由评委的点评话语顺势告诉学生:写作文亦如同唱歌,一定要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才有感染力,才会打动别人。

(3)表演。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或角色感较强的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将课文的情节、内容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课文《项链》《雷雨》《鸿门宴》等篇目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是在讲课时就提出表演要求,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选好各组的编剧、导演,布置排练任务,然后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排练,教师做顾问进行指导。演出时,学生能按课文内容栩栩如生的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甚至一些学生还通过化装、道具、场景布置等烘托气氛。此外,一些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更适合于学生表演,提高语文综合知识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自读路遥小说《杏树下》,借鉴小说的叙事写人的技巧,让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友情的音像、文字资料等,共同策划,用最具创意的形式“讲述”友情的故事。这次活动点燃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学生感悟到友情弥足珍贵。

(4)导游。《内蒙访古》是以游踪为序的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投影仪投出文章的条理图(或在黑板上板书),理出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及空间的变化,然后以此为导游图,分组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作导游解说,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具体解说每一景点的位置、特点以及有关资料。学生由过去曾听导游解说变为自己为别人解说,角色的转换,顿生新鲜。

(5)辩论。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有一篇文章《读书人是幸福人》,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有些不可思议。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我开展了“读书人是否是幸福人”的辩论会。学生分“正方”和“反方”两组,学生从课本和生活中选取论据,双方对垒,唇枪舌战。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论争的过程中辨明是非,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读书人是幸福人”内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教学时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再是个人的表现问题,而涉及到集体的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在文言文背诵时,各组同学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利用各种时间共同背诵,认真帮助同组背诵能力较差的同学。如诗歌朗诵、文言文背诵赛、成语大比拼等,均以各组长为评委,比赛时按照师生共同制订的评分标准,依据比赛程序和规则,分项现场打分、亮分,评出等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使竞赛方式更加灵活,还可以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新颖形式。如“幸运52”里边的“IQ无限”的挑战方式,“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用指定词语进行说话方式等。实践证明,这些富有新鲜动感的趣味性竞赛方式,一旦引入课堂,学生的热情、潜智就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语文课不再是沉闷古板的课而是能够激动人心、富有创新特色、着意开发潜力的课,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不仅可以让他们体验探索与成功的乐趣,而且能够使他们在公平开放的竞技中增长才干、健全心智。

总之,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教师在调动学生“动”的同时要注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上一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下一篇:试论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