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环境之微观缩影

时间:2022-07-10 02:20:21

上海艺术环境之微观缩影

说起上海的著名画廊集散地,或者上海的艺术品牌,我们难免会提到M50(莫干山路)。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M50已俨然成为了上海艺术环境的微观缩影。

历十年风风雨雨,稳步打造第一品牌

M50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是上海春明粗纺厂的所在,占地面积35.45亩,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平方米。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庭企业――信和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信和棉纺厂、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2002年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4年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命名为M50创意园。2006年,M50被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评为上海十大时尚坐标之一。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2001年,艺术家薛松走进莫干山路50号的老厂房,将工作室带进了苏州河畔的纺织老厂。之后,香格纳画廊、比翼艺术中心等机构及丁乙、徐震等艺术家陆续到来。再之后,M50成为了一个地标,一个符号,一个品牌,在不经意中走过了十个风雨春秋。

与北京艺术市场的大起大落不同,M50,包括与之共同发展壮大的香格纳画廊,以及上海其他的一些艺术相关产业,都一直在默默地稳步发展。当代艺术市场大热的时候,上海的艺术市场也没有大红大紫。近两年市场低迷的时候,上海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的大变化。

主营业务风风火火,园内画廊百家争鸣

2010年,曾经有人托笔者帮忙到M50租空间开画廊,结果被告知没有闲置空间。园区内的空间出租率一直处于几乎满租的状态,这一现象印证了上海的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的数量持续呈只多不少的螺旋形增长态势。

有意思的是,维持园区高出租率的租户们却是常换常新。除了以香格纳画廊为首的自2001年开园伊始就入驻的老牌劲旅,还有不少新秀画廊都是之前的画廊搬离后才得以入驻的新租户。例如,在2010年,台湾的老牌画廊升艺术空间离开M50,随后入驻的是其他画廊;小平画廊也搬离之前的空间,随后入驻的是水边画廊・上海。

2011年伊始,则从相关人士处获悉M50内空间面积最大的艺术景画廊也即将离开,创意产业形态初露颓势,而这也映射了目前上海的艺术形势。在艺术市场相对低迷的这段时间里,不少画廊,甚至是一些比较著名、比较大牌、学术性先锋性较强的,都不能幸免地被淘汰出局,诸如香港著名的奥沙画廊前不久黯然离开上海。不过可喜的是,一些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其中不乏展现出一定的实力和决心的画廊,甚至还有一些国外著名画廊的上海分支。

在M50这个百家争鸣的园区里,自然存在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画廊。大多数画廊以当代艺术为主,一些画廊的展览非常先锋(例如前文提及的其他画廊、水边画廊・上海则以推广国内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为主,还有老牌子的Vanguard画廊);也存在有一些主营现代油画,甚至是行画的画廊。大多数画廊的艺术门类比较综合,也有仅经营油画,或者仅经营摄影的(例如:全摄影、M97、爱普生影廊,这3家都是相当不错的影像画廊)。有的经营情况良好,每个月都有不错的销售业绩,也有去年一年都没有一单销售产生的。画廊的背景也各有不同,除了本土画廊之外,有国外画廊的分号(水边画廊・上海),有外地画廊的分号(其他画廊),有在上海的外国人开办的(香格纳、M97),有艺术家自己搞的实验空间(比翼、Made In),还有艺术院校的空间(上大美院和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等。总体上,这些情况还是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上海目前画廊组成的结构和类别,以及巨大的差异性。

顶尖画廊极度缺乏,后备梯队有待加强

旅游手册中常把一个地方的景点分为“MustGo”(不容错过)和其他推荐。对于M50内的画廊来说,“Must Go”就只有香格纳一家。其他值得推荐的也仅水边画廊・上海、其他画廊、7艺术中心等寥寥无几的数家。

香格纳画廊是最早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自1996年在上海的Ritz Carlton的二楼走道上开始第一个展览以来,香格纳一直致力于推广上海及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周铁海、丁乙、王广义、杨福东、赵半狄、徐震等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人物。如今香格纳不仅在M50有2个空间,还在桃浦M50与北京开设了分支机构,曾经有一段时间,香格纳还入住上海高端奢侈品地标――淮海路796。此外,在世界各大艺术博览会,包括巴塞尔和迈阿密等,都能看到香格纳的身影。

水边画廊・上海来自纽约。出于对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家的浓厚兴趣,他们去年在M50开设了画廊并发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并推出了一系列关注于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学术性较强的群展,其中不乏颇受学术界和市场关注的王玺、贺棣秋等80后、70后艺术家。此外,水边画廊・上海还积极支持、参与并赞助中国的几项重大当代艺术活动,其中包括全球瞩目的上海双年展和青年・中国双年展。

与水边画廊・上海相反,温州人开办的其他画廊同年在MS0设立分支,致力于把欧洲最先锋前沿的青年艺术家介绍到中国,去年举办的几个展览,还是具有一定的看点。今年春节期间他们举办的“日本当代艺术版画展”,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还是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一些日本的大牌当代艺术家,如村上隆、奈良美智等。

来自台湾的7艺术中心则是以获奖的空间设计吸引了众多眼球。他们主推的观念艺术家李小镜的作品也相当不错。有趣的是,7艺术中心还经常充当一些时尚品牌的品牌活动场地,例如:联想thinkpad全系列品鉴会、adidas上海滑板赛、时装品牌T台show等。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你兴冲冲地去看自己关注的艺术家的展览,结果却遭遇了一场香艳的泳装show(笔者真实经历)。

当我们放大到整个上海画廊格局来看。最顶尖的,依然只有香格纳。值得一看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这3家,再加上沪申、外滩18号、James Cohan之类的,粗算也是在2个巴掌之内。这与北京的画廊活跃程度不能同日而语。

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周边活动不够给力

与园区业务相配套的,或者说作为品牌建设的一部分,M50还先后推出了一些活动,例如:品牌输出M50西部桃浦创意园、创办吾灵网()、印制《ART IN SHANGHAl》艺术地图、举办“CREATIVE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组织M50创意市集、发起民生M50系列讲座等等。

M50西部桃浦创意园可以说是品牌输出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借助M50的品牌形象和客户资源,桃浦创意园已经招徕了一些租户。随之而来的一些配套问题,桃浦创意园也可以从M50本身的发展历程中 借鉴到不少经验。毕竟,当年的莫干山路跟现在的桃浦几乎拥有着相似的根本问题,交通不方便、名气不够、参观者不多等。

吾灵网是园区独立立项、具有独立团队的一个网站。网站的内容包括艺术新闻、展览资讯、画廊艺术家设计师主页、创意设计产品、园区活动等等,不可谓不丰富。可惜的是,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一直不高,远远不如业内比较知名的几个网站,例如:雅昌、艺术国际、99艺术网等。

而园区的另一份媒体,《ART IN SHANGHAI》则是一份由Vanguard画廊帮忙销售广告、搜集信息的艺术地图,主要以服务园区内租户为主。虽然这是上海最早的一份艺术地图,但是由于它的局限性,它早已被后来居上的《早查艺术地图》、《Shanghai Detour》甩在后面。

“CREATIVE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是园区一年一度举行的重大活动之一。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这个新锐评选的眼球吸引度已经远不如当年刚刚创办时的高涨。报名艺术家(直接影响了作品质量)、赞助商(直接影响了活动品质)、媒体报道(直接影响了品牌知名度)的热情都降到了较低水平。

M50创意市集是一个模仿国外周末小商品市场形态的创意产品露天大贩卖。可惜的是,市民的参观购买热情远不如国外老百姓。因此,这个看似不错的活动,也最终不了了之。

民生M50系列讲座可以说是民生现代美术馆和M50创意园强强联手的一个产物。然而,不少听过第一次讲座的圈内人士,对于后续的讲座缺乏兴趣。

这正像上海的不少艺术活动都有很好的出发点,甚至也有一些是大品牌大集团的支撑,包括一些艺术博览会和一些重大的展览。然而,在其他城市能成功的模式,到了上海,就往往容易夭折,不是中途放弃,就是品质难以保证之后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可以说,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问题,而是上海的艺术总体大环境的问题,包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法规、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等。

这些我们通过M50现状看到的上海的、甚至是中国的艺术环境方面的问题。但是,就国内艺术环境发展的当前阶段和形势来看,依然可以通过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得以解决或者缓解――依靠经济上的刺激。无论是艺术家、画廊、创意园,还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艺术,首先的任务是能够吃饱、活下来。接下来,才是思考如何提高,如何迎头赶上。如果收入上(无论是本身销售产生的收入还是一些外部的资助和支持)能够丰衣足食而有余,那么通过投资,一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其他矛盾也就不再那么尖锐。这样的话,假以时日,并配合合理的规划安排,城市艺术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世界经典与本土新作 下一篇:观音山的地理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