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

时间:2022-07-10 12:33:30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

2007年1 1月29日~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约170名中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当今的文化态势下,学校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要求,凸显民族性,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会代表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评价是有分歧的。21世纪以来,新的文化形态不断生成,文化态势比以往更加严峻和复杂,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共生共存、相互交织的局面,对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会代表主要就以下4个方面讨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问题。

1.传统文化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了辨析。他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在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传承、分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形成的文化系统,而文化传统是指在传统文化的系统里,那些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挑选出来并加以继承,阐释、创造性转换的要素。传统文化是文化形态学、文化分类学意义上的概念,与现代文化相区别;而文化传统重在讲文化发展观,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基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历史维度上的概念。

2.传统文化的价值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仍然有生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认为:传统文化在教育思想、管理及道德方面均有可借鉴的价值。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如若追求其原创性,则必须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

石中英提出:传统文化对校正今天学校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重要价值。今天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或错位。价值观的核心是怎么对待人我关系,怎么对待得失,怎么对待物质和精神等。现代社会把自我放在集体的前面,导致个人主义膨胀、自我中心日益泛滥。学生今天学习的价值、发展的价值在于获取未来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高的舒适度。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学生更需要的是怎样驾驭这些外在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讲怎样做人(人怎么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怎样做事。儒家如此,道家和禅宗也是如此。传统文化拒绝承认孤立的、抽象的和原子的自我概念,把自我放在伦理关系里面来考察和关怀。在传统文化中,自我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关系性的存在。我们的自我在经验和实践层面上是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伦理的坚守,我们才能获得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意义。因此,传统文化在纠正现代自我概念过于褊狭的毛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治疗、心理治疗的作用。人们阅读传统经典的最大收获是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传统经典著作中最能够打动我们的文字也是那些能够触发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字。

3.学校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石中英教授、广东大学的王卫东教授认为: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强大的。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博士认为:对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着重进行的是现代知识的教育,所以很多传统的东西并不是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传承的,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

(2)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认为: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传统文化中讲辈分、讲等级、讲官本位的思想对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有消极影响,学校应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在回答我们是否需要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指出,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板块”,应予以保留。王本陆认为,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涉及一个选择标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立场是兼顾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承功能、育人功能与社会利益。他同时提出,传统文化是作为知识体系(门类)进入学校还是作为生活方式进入学校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中山大学黄崴教授强调指出: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等方面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

有学者从适应性角度讨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他们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就是精华的,不适应的就是糟粕的。黄崴认为:讨论传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现代,不能与现代割裂。在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方面,石中英认为;二者都是资源,取舍的标准是怎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么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怎么有利于培养理想的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互补的,是建构自我的不同模式。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李政涛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话:对历史要怀有温情和敬意。为什么把“温情”而不是把“敬意”放在前面?李政涛认为,因为“敬意”可能会导向敬而远之、敬畏,所以我们更需要“温情”。为什么不用“激情”?因为“激情”容易丧失理智,且不能长久。“温情”即温和、温润、温暖:温和之心能贴近人心、贴近传统;温润、温暖之心能感动人心、润化人心。在探讨我们和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时李政涛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重建今天。我们创建怎样的今天,就是在重建未来的怎样的传统。广西师范大学高金岭教授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金子,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发光的金子。

(3)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广西师范学院李强老师引用了涂友光先生的话:国学经典的学习就是要灌输,灌输的对象应是低龄的孩子。涂友光借助牛胃的反刍理论说明,将经典灌输给低龄的孩子,被灌输经典的人会在具有反思能力的阶段体会经典,在更高的掌握阶段应用经典。

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身体力行、满腔热忱地传播传统文化。在她看来,对少年儿童来说,传统经典的学习是要靠灌输的。她倡导“素读”的方式: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这种做法的终极目标体现在积累上,在蒙童时期输入大量的文字,以期达到将来厚积薄发的效果。

大部分研究生代表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于文化的传承应采取浸润或濡染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灌输的方式。

宁波大学孙玉丽教授从微观课堂的视角出发,倡导通过建构课堂审美文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她认为,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北京师范大学王晨博士在介绍了美国两种名著阅读方式(大众化、精英化)后,提出了关于中国经典名著阅读的几个问题:对进入教育中的经典的解释方式是忠实于传统还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对于经典的教育传播方式,应该是大众化的普及性解说和商业化运作还是精英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的陶冶,抑或探寻两者结合的可能性?

石中英认为,教育的途径有多少,文化传承的途径就有多少。学校原来即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传承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做人诚实、勤奋等。我们今天倡导的是有计划地加大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建筑、制度到活动(如书法、绘画、武术、诗歌),多渠道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因素。

(4)中小学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王卫东教授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接受性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教育内容流于肤浅;没有充分运用根本的教育途径,方法流于形式。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对于文化传统传承的实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够;中小学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难以胜任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任务,缺乏外部应有的保障等。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中小学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实效性。比如;端正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修养,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社区及家庭的教育资源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谭细龙教授对当前传统礼仪教育的丢失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当前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缺失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原因,一是对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二是教材建设的藩盾《优秀的传统礼仪没有反映到教育内容中来,如《弟了规》、《三字经》等,三是教师的素质存在问题。他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应通过制度规范加强礼仪教育。

4.关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衰变甚至失传的危险。代表一致认为;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选择上,受现代化推动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常常采取被动接受改变的态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少数民族的成员不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大家一致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使民族价值观在年轻一代心中得以传承与树立。在主流文化的广泛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映民族特色的课程,营造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荣、互利互惠、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现代学校制度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已有百年的历史。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学校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演化相一致的文化气质。与会代表从更宏大的视角探讨了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1.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有两类见解:一类见解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这一说法需要进一步推敲。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生成”出来的。学校文化具有内生性,是生成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在追求中产生的。学校文化是通过设定一种追求的文化并最终转化为学校文化实践的过程。另一类见解认为,学校文化是建设出来的提法并没有问题,关键是这种建设必须借助适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来进行。

2.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1)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华东师范大学唐玉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认为:文化和制度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制度不能简单地覆盖文化,文化反过来也不能忽略制度。第二,对制度本身的探讨。制度有三个层面:制度的精神层面、制度的文本层面、制度的操作层面。有代表认为,很多制度在文本层面是完美的,但其操作层面却往往与其精神层面、文本层面相背离。第三,制度与执行的文化关联。有代表认为,制度的执行实际上也是文化。不同的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制度执行的文化。第四,制度对学校文化的制约。制度与文化本来不是对立的,制度是为文化服务的,但现在两者间却出现了一种紧张的局面,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瓶颈。北京教科院蔡歆通过学校评估、课程改革等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制度对文化的制约。对于导致这种紧张局面的原因代表们也进行了讨论。

(2)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唐玉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郑航教授等认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学校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调控太多,学校文化居于弱势地位,被社会文化所左右。

(3)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唐玉光、郑航、冯建军等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除了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问题外,还要思考微观层面的问题。在同样的宏观文化的背景下,为什么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实际上意味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虽然不能不顾及宏观环境,但在微观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4)移植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借鉴,但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必须在此过程中进行创造,以生成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

3.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石中英认为,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达到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识。张新平认为,学校应建立相对宽松、平等协作、关注个人权利实现,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文化。冯建军提出;学校应该建构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并在这一精神

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体现人文关怀;重建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式的校园。

4.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出现了“五重五轻”的倾向;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这些倾向已开始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建设者进行认真的反思。

李政涛认为: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学校面临的困难有,第一,学校对已往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第二,把旧的文化纳入到新的文化范圈内需要有一个转化,校长不知道怎样转化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又能体现当代人的追求。

5.学校文化建设的方略

(1)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程斯辉认为,由于文化、人、国家均有复杂性,所以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统筹兼顾。冯建军进一步指如,学校文化建设的统筹兼顾要有层次性,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统筹兼顾并不完全一样。唐玉光认为,还需要考虑统筹兼顾的可行性,他担心在统筹兼顾的过程中学校文化被异化。河南大学林德全博士表述了与统筹兼顾非常相近的观点,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共同与差异、主流与边缘、发展与稳定、外形与内力、提升与引入五个方面的统一。

(2)学校文化建设中最为迫切的工作

唐玉光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工作是要把学校长期生成的文化梳理出来,看看哪些文化是积极的,哪些文化是消极的。马健生教授提出了要思考学校规模扩张后新建的校区或学校与原有学校文化的关系。冯建军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所以在不同的阶段,统筹兼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李政涛提出: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方面要突出自主、自觉,特别要突出生命自觉。教育者当然要有价值自觉,同时要把这样的核心价值传递给学生。方式可以多样,可以灌输,也可以在讨论、对话中生成。

(3)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博士提出,鉴于学校制度化建设尚未完成的现状,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的制度建设。也有代表提出,要通过制度与文化协商的办法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程斯辉提出,应通过选择和改造的方法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4)化解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困惑和冲突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学校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冲突,我们需要通过化解这些困惑和冲突来建设学校文化。这些困惑和冲突有: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软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等。

上一篇: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首都德育新探... 下一篇: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