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 第3期

时间:2022-07-09 10:32:34

数学情境 第3期

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数学问题源于生活,最终又在生活中加以验证、体会、反馈、运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引起学生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引发学习认知冲突、诱发学习质疑与新的猜想,让学生产生用生活的眼光、主动地去发现、提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做好学生教学过程中的脚手架。设计好教学。由于数学问题情境并不只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数学等知识的。重要的是看其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数学、获得数学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很大程度必须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前提,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环境 、知识视野等使情景更合理、有效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易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生活是学生亲身的经历,包括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是学生最亲切、最直接的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低年级偏向于家庭生活、中高年级一步步向学校、社会靠近,同时。由于城乡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生活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我们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能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实效性。例如:一年级的减法计算:5-3=2。学生能利用身边的任何学具很快的算出结果。但如果是2-5=?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到了五年级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会提出不够减咋办的质疑。自然而然就引出负数概念。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

首先需要考虑通过情境的创设希望学生获得什么数学?情境所服从的内容的数学核心是什么?同时,情境的设计还要基于学生的现实。了解学生的现实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仅仅靠经验,还要靠调研。我们应该追求一些更能表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数学情境。数学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它是密切和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四点方式进行创设:(1)利用猜想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充满了求知欲。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无与伦比的猜想、质疑,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用学生的猜想引入教学情境。比如:三年级教材“简单的统计”我就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那一面朝上的次数最多。学生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这样就更好的引发大家的思考与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以验证各自的猜想。推动论证的发展。可取到事半功倍的功效。(2)利用对比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环环紧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3)利用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学习中,对正确的知识与答案要加以深化认识,对错误要加以反思、吸取教训,例如教学质量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就会认为: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棉花重。这时只要教师预先准备两种同样重的东西加以实验。学生自然明白其中道理而不需多费口舌。(4)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是生活的再现。大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只要善于抓住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就会信手拈来。

三、注意情境的创设具延伸性、将情境用好、用足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教材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教材以外的知识。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理解有关数学知识和方法、已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他实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数学学习不再是机械的重复的训练和教师的乏味讲解,而以是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描述问题、数学的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经验。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感悟到数学学的运用价值。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提高。有力促进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67).

[2]美.巴里斯,爱丽丝著.袁坤译. 培养反思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