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构建

时间:2022-07-09 08:53:25

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构建

【摘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有助于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获得与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但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矛盾。必须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以推动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能力培养 机制构建

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矛盾。在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决策者,也是资源的分配者。这些矛盾不但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往往会导致政府角色的错位或越位,政府职责不明晰。同时,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农民工等不同的主体对待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均有着自身的考虑,利益关系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建设长效机制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以推动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发展。

构建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需要有人力资源优势来保证。现在的工人阶层是由大多数处于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构成的,综合素质偏低。这样的构成是很难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更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2009年1.45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4%,76.5%的文化程度尚在初中及以下。有什么样能力和素质的产业工人,就能发展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缺乏足够的匹配人才将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构建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把农民工培养成人力资源优势群体,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据《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数据,2009年我国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也就相当于初中三年级的教育水平,而美国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就已达到12.75年。另外,我国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劳动力的主力还是那些受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初级水平劳动力过剩,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匮乏。①因此,总体上我国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还是个人力资源大国,还没有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体现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因素。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新生群体,这支产业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成为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其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增收,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工现代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社会又是人的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集合。追求全面发展的社会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国家和政府对大量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还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培养路径,制约了农民工现代性的提高。

工作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民工的经济基础薄弱,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无法实现与城市的社会融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现代性的实现。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大量农民工开始进入城市后,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广大农民工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推进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推进这种发展和变革的动力既是基于广大农民工对现代性的应对和反馈,也是基于现代性对广大农民工的要求。因此,全社会要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下,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重构农民工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使其能够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农民工参与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路径

政府要在战略层面进行谋划,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政府要在农民工的培养和成长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在战略层面上进行谋划,将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放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上,强化政府行为,从组织、管理和服务上做全面筹划和指导。其次,政府要善于组织和盘活资源,整合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社区街道、乡镇村委的有效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再次,要从制度上做顶层设计,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养保障机制,将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写入相关规章制度里,使推进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有法可依。最后,要制定和完善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稳定下来,但是他们在城市中被边缘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农民工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没有得到全面提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建设和完善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对农民工开展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为农民工今后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其次,要对农民工全面开展法制法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农民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与城市文明接轨。最后,要对农民工进行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技能,不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系统融合基本搭起了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对接有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健全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当下针对农民工开展各种培训的机构比较多,但是在培训管理和培训质量上表现不一,各自为政。这种局面致使国内的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比较混乱,各种培训资源没有进行最佳的组合或优化,没有形成合力。因此,首先要强化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制度,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对接。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工采用“分类培训”的形式,对期待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要重点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对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要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改善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对具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要重点加强创业技巧和理财能力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最后,要整合和优化各种培训资源,疏导各种培训资源的心理定势,规范它们的逻辑行为,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能力培训体系,使公共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大小企业各尽其责。

适应和应对市场需求,推行职业能力培养证书制。根据市场的需要,积极探索建立以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培养证书制。通过推行职业能力培养证书制,把人文素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衔接起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准入证”的作用,突出培养证书的“门槛”地位,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需要。国家可以通过相关立法,明确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从取得系列职业能力培养证书的劳动力中选用员工,保证被录用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企业要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不能无序录用员工,更不能仅仅以收入高低来影响员工进出企业。要考虑到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及时优化和调整系列职业能力培养证书,使职业能力培养证书与时俱进。推行系列职业能力培养证书制就是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水平,以此提升企业的生产水平,促进企业的升级换代和国家的经济转型。

总之,不断探索职业能力长效机制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规范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市场,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因此,无论机制建设如何艰难和复杂,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位一体,共同努力,协作共建。

【作者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重点课题“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DJA110199】

【注释】

①吴江,田小宝:《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5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篇:孩子,那些你人生中不能做的事情 下一篇:从农村文化的现状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