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之对策

时间:2022-07-09 05:37:06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之对策

【摘 要】农村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基础较差,写作文的技法差,但他们灵感不错。只要老师多赏识多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找回自信。多对他们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同时辅导学生习作互批互改,只要长久坚持,学生的写作一定能得以提升。

【关键词】兴趣;自信;方法指导

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是相当薄弱的,从事多年的教学,对此有深深地感受。学生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便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知识面,写作技巧,语言的积累和使用都较差。可以说许多学生难写通顺一句话,错别字连篇,至于字数,那便是“扯草草填篮篮”,实在没办法就到阅读文段中抄一些句子充数。针对农村初中的特殊性,作以下作文教学之探索。

1. 赏识学生,自由写作,激发兴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该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将赏识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特殊性(普九之后学生人数增多,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更要多赏识学生,千万别去批评打击他们,尽可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有一句话写得优美生动,一句话写得通顺,甚至一个词、一个字用的准确,或者这次作文书写工整等,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老师赏识我”,“老师期待我”的氛围中获取信心和力量。这对于写作较差的学生,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于农村孩子,他们差就差在自信,差在基础上,差在得不到别人的赏识,一旦他们找回自信,补上基础,得到老师赏识之后,便会爱上写作文。

赏识学生之后,就该让学生自由写作,由易到难,激发写作兴趣。学生之所以胡编乱造,空洞无物,主要就是学生无话可写,老师对要求提醒得太多。刚开始作文训练时,少提要求,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写,比如写《家庭生活》时,只要学生写出自家的生活情况,至于哪些是最该写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么一来,学生就没了顾虑,也不用再去模仿他人,自然就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久而久之,在老师的赏识和鼓励下,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有了兴趣之后,学生们不再惧怕写作文,反而总想用笔去抒怀。

2. 进行方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农村语文教学是相当落后的,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就是叫学生写,至于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其质量是相当低的。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写,采用什么技巧来写,对此应该多指导。叫学生写作文时,应从写作的全过程(审题、立意、选才、构思、组材、表达、修改)着手。审题是作文创作的关键,一定要符合题意,否则会造成偏题;立意一定要新,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至于说组材,就应该把有价值的,与自身相关联的,能够较好体现中心的材料筛选出来,并组合起来,从而让材料成为抒发作者情感,体现文章中心的载体。

农村孩子缺的不是灵感,但写作技巧相对来说是欠缺的。教学作文时,首先从形式方面着手,讲解常见体例:小标题,题(后)记,日记体,书信体,辩论体,改变节目法,数学论证体,实验报告体,病例体等。针对上述体例,先让学生明白各种体例,以范文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叫他们逐一去尝试。但一定要循序渐进,先一种一种的训练,到后来可以几种综合使用,由开始不会用,到后来在写作时可熟练使用。

除了体例方面要强调,就是作文应试技巧的处理。俗话说作文的三部分“凤头、猪肚、豹尾”,这就要求文章创作时,开头结尾有力度,要能起到点睛作用,而中间要有丰富的内容。 教学中结合例文讲解:开篇点题,巧设,悬念,引用诗词名言法,营造气氛法,排比造势法。。。。。。。而结尾诸如:首尾呼应,篇末点题,以小见大升华法等。让学生掌握技法,并能熟练使用,逐渐提升写作水平。

3. 注重素材积累,巧妙使用素材,提升驾驭语言能力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就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所遇到的“无米之炊”难题。要求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使用素材的能力。

素材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间接从名家作品,名家言论,诗词谚语以及国学精华等处来。平时就该有目的叫学生积累,先从积累词语,成语、谚语开始,逐渐到名言警句,文学作品。让学生走上讲台说话,从开始的一分钟,慢慢提升到三分钟,。在说话过程中,从最开始用一个词语(成语)到后来使用几个,甚至用名言警句(谚语)。学生开始说得少,甚至于不敢说。我抓住时机(放假回家过节等),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真实体验带回与同学们分享,并针对表现好的学生选2~3名给予物质奖励。在反复进行之后,学生说话能力提升了,说话的时间也变长了,当然说话中使用的佳句,名言警句也多了,提升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平时还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将自己感兴趣的言语摘抄在上面,并不定时去读读记记,要不了多久,学生便能较好使用这些语言素材。二是来源于学生们生活方面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说明要想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物。正所谓“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人充分利用每年的春游,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春游时,与学生一道走在山路上,每到绿树成荫之处,每到鲜花盛开之地方,每看到一条小溪,柳条轻摆时,让学生驻足仔细观察,并试着说出其特点来。每次春游后,都让学生上讲台说说春游途中的见闻及感受。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每个周末放假回家,我都叫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所见所闻,并将其简单写在积累本上。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会把自己见闻感受写进习作中去了,内容不再空洞。因为一旦有了真切体验,自然就有了真情实感的抒发了。

4. 指导作文修改,培养学生修改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农村孩子很勤学,但积极参与,尤其是自我主动表现意识不强,他们太过于听老师的话,显得比较胆小,不会(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叫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在班上念念,可以说没有人敢起来的。他们太过于依赖教师,在潜意识里总认为,作文就是自己先写好,写好后交由老师批改。因而要加强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则求疵,见疵则思改的习惯,在修改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往往是该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改”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创作的人。所以作文教学重在学生自己修改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开始的时候学生并不知道怎么改,一定要将作文批改细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阶段进行训练,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第一阶段:(1)书写是否认真,卷面是否整洁。

(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作标识,将正确的字改在旁边。

(3)标点符号是否规范正确,比如写句号不能随便杵一点,一定要把有问题改正。

此阶段要求不高,要让基础差的学生基本做得到。开始时,速度放慢些,让学生感觉作文批改并不难,消除其畏难心理。

第二阶段:(1)审题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鲜明。

(2)选才和内容:材料是否典型,内容是否丰富。

(3)语言方面:简练流畅,深刻有文采。

(4)文章构思是否新颖开头与结尾是否处理较好。

此阶段要求较高,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文章中心。刚开始时,可以选1~2篇学生作文来示范,师生一起讨论批改方案,然后再放手给学生尝试批改。

最后一环就是要写好评语,评语既要肯定习作的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并要求学生从每篇习作借鉴好的东西,同时吸取失败之教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步行而内自省也。”

农村初中,它具有其特殊性,普九之后,学生参差不齐,家长忙于生计,也没精力去辅导,再加之农家也没多少藏书。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要想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就得从加强写作技法的指导,写作素材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并指导学生互批互改。只有长时间系统地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收稿日期:2013-04-17

上一篇:让游戏成为孩子真正的“玩伴” 下一篇:浅论当前食品卫生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