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依赖”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7-10 11:51:34

农村小学生“依赖”成因及对策

如今很多农村小学生都存在缺乏独立意识、害怕困难、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多地依靠别人而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主发展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小学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家庭教育引导不当,致使不少学生形成了对父母长辈、对他人的严重依赖心理。

一、依赖心理的成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依赖父母、老师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之一,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成长环境因素造成的。

1.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造成学生依赖成性主要现在:第一,对待子女专制高压的作风。家长的这种作风会造成子女自卑、沮丧的阴暗心理,自信心下降。第二,管得过死。孩子这样不准做那样不能做,使孩子逐渐丧失了活力。第三,过度溺爱。什么事情都帮着孩子做甚至代替孩子做,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第四,不注意和孩子沟通。事事从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不从孩子实际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孩子得到的回答就往往是生硬的、简单的甚至模糊的,不利于孩子思维和心理的发展。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儿童三岁左右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然而,中国现代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有多少父母让三岁儿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又有多少父母鼓励三岁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呢?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七八岁,还能见到奶奶外婆喂饭,上学放学时,拎着书包陪读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样做的不良后果是,一方面让孩子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应该为他们洗衣、做饭,应该为他们拎书包,催他们做作业、陪他们写作业更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助长了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使孩子习惯于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帮助下完成事情。如果对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依赖长辈尚能理解的话,那么,让孩子在思维和行为后果上形成依赖心理的现象就难以接受了。

2. 社会环境因素

中国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在影响家长和学校的同时,也助长了学生依赖心理的产生与形成。例如,现在社会上的网吧游艺厅泛滥成灾、智能化手机的普及,而部分学生又抵挡不住诱惑,因此,一些学生为了争分抢秒上网、打电游,进而发展到抄作业、请人做作业;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会上百度搜索,而不是主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还有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火爆的课后托管班;久而久之学生便在学习上形成依赖他人的心理,严重的会厌恶学习甚至放弃学习。

3. 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义务教育时期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家庭产生和形成的依赖心理,本应在学校的集体教育中得到扼制,学生在社会上受到的消极影响,本应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得以净化。相反,目前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下的学校也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产生的“沃土”。媒体对学校教育中本应很正常有必要的适度的惩罚学生、严厉批评学生等现象过度(夸大)的渲染,让学校教师成为弱势群体而让严师出高徒成为空谈。虽然目前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重管理轻疏导、重知识轻创造的教育,也是学生依赖心理形成的诱因。

二、依赖心理的防范

如何防范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呢?

第一,改变育人观念,注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更要如此。

1.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

2. 不溺爱孩子

家长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一步一步耐心引导他解决问题,创设多些机会、情境让孩子获得成功感、愉悦感。

3. 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爱劳动,不怕艰苦,才能够独立起来。

4. 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要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教给孩子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磨炼,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意志品质,才能避免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

第二,净化社会环境,尽力提供健康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有损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要坚决取缔,决不姑息。尽地方的最大财力,多为青少年建设文艺、体育、科技等健康的活动场所,将中小学生吸引到健康活动中去。媒体也应多宣传名人成功前的艰难经历,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克服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主动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易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因此,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由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扼制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

上一篇:提高母牛子宫脱出治疗率的经验和体会 下一篇:基于中国情境下成功品牌延伸影响因素的案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