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育差异

时间:2022-07-09 01:17:38

新闻教育差异

新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如何突出亮点创建特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挑战。除了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取经之外,受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新闻学院邀请,我们一行三人于2015年8月底9月初美国大学开学之际访问了这两所学院,通过参观、听课、座谈交流,对美国大学的新闻教育有了一些肤浅的认知。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新闻学院在新媒体教育和技术应用、伯克利新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都独具特色,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新闻学院的新闻特色十分明显

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与传播学院是分别设立的,起码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这样的,除了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之外,还有大众传播学院。新闻学院的一切都是围绕“新闻”而展开,学院独栋五层大楼内随处可见实时播出的电视节目,虽然是在学校,但学生对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可以做到随时了解、随时讨论;除了教授工作室,环绕楼层的是教室、实验室和大小不一的工作室,三五成群的项目小组很多,研究学术、创作新闻实践项目的氛围很浓厚。新媒体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媒体融合上,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网络与报纸的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采写编评、摄录制播手段的融合等等,单个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至于新媒体的商业开发与运营的内容似乎很少涉及。当然,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公共关系传播的独立或者交叉融合的特色也是很鲜明的,但都围绕着“新闻传播”的范畴而展开。

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与传播教育融为一体,与这两所学校比孰优孰劣没有深入调研,不便评说。在新媒体教学方面我们似乎并不落后,但在认识上仍有凝练方向的需要。就跟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一样,有人认为是一种计算机网络,也有认为是一种新型媒体,还有认为是一种属于成员的虚拟空间,或者是一种商业平台。角度、立场不一样,对其功能作用的认识利用也不一样。新媒体是什么?与人们对互联网的看法一样也是众说纷纭,它是媒体也不是媒体,带来了更多的不可知、不可预测,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为新媒体最有诱惑的魅力。但对新闻学院来说,恐怕只能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理解并运用新媒体,把它的其他功能交给其他相关领域去研究去应用,才能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媒体”而对新闻传播带来革命性的推动。还有,新闻学院的新媒体专业,是偏向于新媒体的内容建设还是技术应用,或者是技术驱动下的内容建设,都是需要尽快明确的,通吃只会走入歧途。这是从美国高校新闻学院与传播学院分别设立、各司其职而得到的一点启发。

第二,教师的媒体工作经验十分重要

两所新闻学院的老师100%来自媒体或具有媒体工作经历,理由很简单,新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缺少媒体工作经历和新闻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现身说法把新闻课程讲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很难在操作层面给学生起到示范示教作用。在许多著名教授办公室里,摆放着他们在美国著名媒体做记者时采访世界重要人物、重大新闻事件时的现场工作照片,还有普利策奖获奖证书等重要奖项的图片,其辉煌业绩让人肃然起敬。在与他们的短暂交流中,我们为其热情、健谈、敬业所感动。

有著名媒体人加盟高校新闻教育队伍发挥独特作用,大概是美国新闻教育领先于世界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国内虽然由于新闻与传播专硕教育的设置,我们也要求教师队伍中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媒体和业界教师,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全职受聘专职教师成功者数量寥寥,最大的障碍在于高校和媒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高校注重课题、论文等学术成果,媒体注重作品的专业、社会影响和新闻获奖等实务成果,即便是退休之前愿意全身心转型由媒体而到高校,虽然他们在媒体是绝对的佼佼者,有很高的威望,但用高校的条件一权衡,还是会被拒之门外,不能走上三尺讲台,令人叹息。二是高校为了确保媒体教师的比例,在媒体界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与本校理论教师结合组成所谓“双师型”指导格局,但大多数媒体教师在经历过当导师初期的新鲜之后,热情趋于平静,加上本单位工作繁忙不能抽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而高校因无法拿出经费承担媒体教师兼职费用,考核上也是欠缺良策,导致媒体兼职教师形同虚设者多。三是各省宣传部门与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在媒体兼职教师的落实方面基本上是举措乏力,表面上看院务委员会中聘请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负责人担任院务委员就能解决对共建学院的指导,实际上媒体负责人的心大都操在媒体发展上了,平时能记住自己还是共建学院的院务委员而予以过问的,恐怕也不是多数。所以政府行为有时候更多体现的是轰轰烈烈却一厢情愿。

要解决新闻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学界和业界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认可各自评价体系的价值,而不是圈地为牢,不合我者勿入,即使进来了也让你无所适从、不能发挥作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非常重视实践训练

两所新闻学院,小班课程居多,有老师带着的,也有学生三五成群自己讨论的,讨论的内容大多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在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发现许多学生都有课题在做,这引起我们很大兴趣。经了解,他们的学生承接了大量来自媒体和企业的课题任务,比如媒体融合情境下的新闻采写、节目制作,受众调查、市场分析、品牌构建以及一个项目的创意设计等等,企业和媒体会提供一定资金,既解决了研究开发费用所需,又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机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聪明才智得到发挥。通过这种训练,表现优异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被媒体、企业所吸收,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参观该学院系所时,学生的得意之作――或被装订成精美的纸质版,或制作成创意十足的视频,往往成为他们最乐于展示的成果,老师们的满意溢于言表。

新闻学院设在大学,却与新闻界没有一点隔膜,学界和业界没有界限;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演播室、编辑室、情景剧舞台应有尽有,课堂就是实训,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需要经过“见习期”即可独立开展工作,对这两点印象很是深刻。那么,他们的理论课又是如何讲授?从比例上讲,理论课和实践课大体各占一半。我们应邀坐进教室听了两节大众传媒与公共关系课程。美国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与老师互动积极讨论热烈,早有耳闻,眼见果然为实。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集中,按我们的说法是100%的抬头率,没有低头看手机或做其他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看来,要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讲得好学生认真听才能互动起来,缺了哪方面的配合都不行啊。当然,问题比较复杂,课堂沉寂、互动不起来的原因,从老师方面讲也可能是才疏学浅怕被学生问住难堪,不愿互动;从学生方面讲了解知识的渠道很便利,有些对老师所讲根本就没兴趣,头都不愿抬何谈互动;从课程设置看,有些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少新意,老师学生都没兴趣,自然课堂气氛就差了。所以抓好课堂教学,应从几方面着手,责怪单一方面其实于事无补。

另外,教室桌子上都有电源插座,使用时抬起,不用时压下,给学生使用新媒体带来很大便利,这一细节给我们新媒体学院的教室设计带来了启发。

第四,实验设备齐全且先进

新媒体与媒体融合设备甚至领先于媒体机构,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尤其突出。到了新闻学院犹如到了媒体机构,让人眼花缭乱。教学与实验合二为一,这和上面谈到的新闻教学“重实践”的特征紧密相联。两所学院都认为,新闻学院是新闻媒体人才的储备库,没有先进的媒体设备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到媒体工作或者媒体工作人员到学院继续深造,都难以保证他们学到最先进的媒体技术,也就难以保证他们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技术突飞猛进的媒体融合时代尤其如此。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理念。

据说国内新闻学院前往参观的人,往往对他们拥有独立的豪华气派教学大楼、先进而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惊叹不已,说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资金购置设备。美国朋友听了就会揶揄:你们都能登上月球,没钱买教学设备?并坚持认为,要办好新闻专业,充分的资金保证是必需的。话糙理端,这就是我们和美国新闻教育的硬件差异。

其实,就像美国这两所新闻学院应有尽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也不全是自己购买,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厂商捐赠,比如索尼、苹果公司等。捐赠不是没有条件,商家都很精明,如果你们的新闻学院没有名气,形不成广告效应;或者去主流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寥寥,不会成为设备潜在的使用者、购买者,要获得其赞助就有困难。这就形成了学院越有影响就越能得到资助,办学者的成就感就越强烈,投入到教学上的精力智慧就会越多,反过来更有能促使学院更上层楼的马太效应。

还有,跟新媒体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样,新闻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是周期很短。如果说新闻是易碎品的话,新闻器材就是易旧品。要将毕业生在媒体工作的见习期消化在学校,新闻器材大多保持领先至少是同步于媒体机构,“烧钱”是必须的,这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可动摇。

第五,评价新闻学院社会影响的标准切合实际

社会评价新闻学院影响力(包括新闻学院自我评价)有四个方面:学术成果,新闻作品,获全国性重要奖项,去主流媒体工作的学生数量。这跟国内高校注重课题、论文、学术获奖的评价区别明显。他们评价学术成果也要看课题、论文论著的学术影响力,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打分占有相当比例,而且非常坦诚认真,不走过场。而将新闻作品的专业、社会影响及获奖等级、毕业生去主流媒体工作的人数也作为新闻学院办学质量社会评价的衡量因素,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常说与传播学偏重理论分析不同,新闻学重在“术”的训练,因此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和专业获奖作为衡量新闻学院师生的创造性成果予以认可,当然顺理成章,但在国内很难做到,就跟中文系师生不将文艺创作作为成果对待是一样的。尽管约定俗成,却不利于对人才内涵的全面理解和培养,也不利于老师综合素养的追求与提升。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评价标准的要求容易使学院、老师失去发展的方向,但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死板,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不利于长远发展。我们国家新闻与传播专硕设立多年,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能够特立独行、自成体系、不受学术型影响并得到公认者却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陷入单一评价体系易,另辟蹊径多元化评价难。

我们和伯克利新闻学院院长、副院长座谈一开始,他们的提问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你们培养学生的理念是什么?追求并报道真相的记者是培养目标吗?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你们的老师具有媒体工作经历(经验)的多吗?其实美国朋友到过中国多次,开过会作过学术报告,对中国媒体情况基本是了解的。之所以饶有兴趣提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8・12天津危化品爆炸”之后的媒体报道存在瑕疵,政府新闻不能切入要害,真相被许多传言所掩盖而导致挖掘和呈现困难,记者责任“被绑架”,使得媒体记者、公众、政府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被再次提出。对此,我们真诚相答,解释沟通,感到与老外的交流并不困难。倒是他们对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没去主流媒体做记者、编辑、主持人感到遗憾,认为毕业生去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做媒体,那不叫新闻机构,跟新闻学院培养目标没关系;如果更多毕业生不从事新闻工作,新闻学院存在的合理性或者人才培养的理念就值得检讨了。

当然,伯克利新闻学院只有12名全职老师,只招硕士生、博士生,没有本科生,全部学生加在一起稳定在120~150名之间,他们把毕业生的就业目标确定为主流媒体是有道理的,但对国内新闻学院来说却不合实际。他们是新闻的概念,我们是大传播的概念,对毕业去向的要求自然不一样,比如他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能去主流媒体工作,能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事实也是这样,研究生教育质量走在全美前列,美国一些著名政治人物在竞选等特殊时期都把能到伯克利新闻学院演播室(与电视台直播间相连)做节目视为荣耀。虽然他们在新媒体应用方面感到不像克朗凯特新闻学院那样轰轰烈烈,专业方向也没有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与媒体、与社会、与政治一直保持着无缝对接,形成两所学院共同的特点。

8月底9月初的美国,凤凰城,白天43℃;伯克利,白天23℃。对两所新闻学院的粗浅认知就像他们所在地的天气,一个热烈中透着冷静,一个冷静中透着热烈,都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力图成为领头羊。他们的自信不仅仅来自他们的介绍和成果展示,更来自我的内心感受。

上一篇:TBL、PBL和CBL三种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比较... 下一篇:史上发达国家如何适应“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