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效能化策略初探

时间:2022-07-09 12:31:46

学校管理效能化策略初探

学校管理作为一种活动,是指管理者为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合理地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的交互运作过程。如何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佳效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拓展一方空间:让师生在“以人为本”中得以融合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我们总是面临着谁是主体的困惑。有人说学生是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应该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还有人认为,教师是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也有人试图调和这两者关系,提出了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的“双主体”论。笔者的看法是:人是主体,学校管理要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内涵在于:教师是人,是主体;学生是人,当然也是主体。“人是主体”的底蕴是教育民主思想和人与人之间的互补意识。

学校改革千头万绪,究竟以何为要?实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意味着在学校的管理中必须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学校就会拓展管理空间,变“谋事”为“谋人”,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操作中也会始终从人出发,尽力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和”环境;努力运用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人同”策略;致力建构全员成长、成功、成材的“人兴”机制。从而达到人和、人同、人兴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极限。

二、加强二支队伍:让干群在“有所为”中施展才华

能否做到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提高管理效能,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为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以“有所为”求“善与人同”。

1、实现有效管理,关键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增强公仆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这是搞好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努力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岗位培训、工作研讨等,确立科学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管理的方法和艺术,这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要落实岗位责任制,促进干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实现有效管理,主体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办学目标、提高工作实效的重要环节。当前,首先应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教育,提倡“敬业、爱生、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以德率才,以才养德。

三、进行三项变革:让学校在改革的大旗下高效运作

1、变革管理目标。在新形势下,学校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审视学校原有的管理目标,并提出挑战。因为学校管理目标是由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所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它对学校的发展来说,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控制和评估功能。因此,不同的管理目标,就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变革学校的管理目标应成为学校管理变革的着重点。

2、变革管理内容。内容变革是学校管理变革的核心,因为管理目标相同,但变革的内容却可以不同。诸如,有的学校通过增添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来实现提高办学效益的管理目标;而有的学校则通过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的变革来发挥学校自身的潜能,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的变革包括硬性变革和软性变革。硬性变革通过涉及教学设施、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变革;软性变革包括学校组织文化、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变革。一所学校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必须以相应的文化环境作为前提,必须与所特有的价值观系统和风格相吻合。塑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组织文化也是学校管理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变革管理机制。学校管理机制是学校管理效能的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对学校管理机制的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学校管理机制涉及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其中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学校管理机制的核心。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剧变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对这些管理机制进行灵活的变革和构建,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时代特色。尤其是那些办学条件好,师资也充足,而工作积极性、竞争性不足,办学效益、管理效果不佳的学校,可以从管理机制的变革入手,建立和调控好学校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从而使学校实现高效运作。

四、建构四维组织:让系统在“生态共同体”中与时俱进

1、建构团队合作的组织。尽管我们倡导在校内人人都要展示自我,但师生的自我展示是在团队合作中进行的。这个团队的基础就是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即促进学生学习最优化,为其日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管理可根据新技术时代的特点,既设立稳定的机构,如,校内设思想政治、信息资源、教育指导、后勤服务等部门,又根据师生自发形成和工作需要设置若干临时的跨部门课题组和学习组,以满足团队合作的需要。

2、建构可持续的学习组织。新技术时代,人类的知识与日俱增,任何组织都必须使它的成员学会学习,并不断地学习,直至终身学习。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其成员更要不断学习。作为管理者,要竭尽全力创造这方面的条件,不断更新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优化学生的学习。

3、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组织。根据环境及组织内部人员、资源等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内组织职能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及时沟通、融合的机制,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使课题组、学习组、兴趣爱好组及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不断建立、合并、解散,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

4、建构无边界的组织。新技术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学校要驾驭变革引起的各种冲突,就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使学校在变革中迅速灵活地改变方向,不断进行创新。因此,在管理上要凭借新技术,打破各层次及各管理人员间的界限、各职能间与规章制度间的界限、学校与乡村及其他间的界限,一切为我所用,随时吸收先进思想和经验,发展自我。

五、实现五个转变:让学校在教科研的驱动下跨越发展

1、由“被动教科研”向“主动教科研”转变。

多少年来,在教师的自我意识中,并没有把教科研作为自己必要的工作内容,认为教育研究是不切实际而又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份外追求,教师对职业持消极态度。虽然,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科研开始出现了一点起色,但也只是个体的、自发的且是间接性的,因为职称评定对教育科研作了要求并有了硬性规定,被迫之下,有的教师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赶写一两篇论文,填补空白,应付差事。但职称一评定,又把教育科研置于脑后。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使教师在认识把教科研看作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科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使教师产生应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2、由“传统意识”向“现代意识”转变。

传统意识认为科研是专家的事,不属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范围,甚至有人要是埋头教研,会被认为是误入了旁门左道。实际上,不开展教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一日不如隔三秋,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现代意识要求教师思想观念必须现代化,必 须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和未来,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由“个体状态”向“集体状态”转变。

不少有志之士,一直都在坚持搞教育科研,即使是在科研荒芜的年代。但教研不应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它更应是一种群体行为。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一个人如果单兵作战,不仅科研创不出成就,就连教学也会因跟不上新课改的步骤而落伍倒退。人多力量大,集体出智慧。现在不少学校开展“课题带动战略”,以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为核心开展课题攻坚,搞规模科研,以群体带动个体,既利用了整体优势,又充分发挥了个人特长,形成相互研讨、相互竞争和赶超的态势。如此,便摆脱了个体“小作坊”式的操作状态,必然会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效果。

4、由“教学与科研脱离”向“科研为教学服务”转变。

教科研为教学服务,是说教师的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但不是只做学者,不做教师。当然,我们不排斥一些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特长,但从整体上看,教师在“科研”之前应该加上“教学”二字。通过教研,提高教学水平,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教研只有为教学服务,才是正确方向,才是“正业”。也只有在教学中开展教研,才有广阔的天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5、由“立足写论文”向“立足提高教育质量”转变。

不少教师认为搞教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在教材堆里找一两个问题,写一两篇论文。其实教育科研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就一个普通教师而言,从备课到上课,从教材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讲授到练习,无处不存在“研”的内容。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还是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注重其它成果形式。要在教育过程中设计课题,形成体系,创出成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上一篇:新时期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杂谈 下一篇: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农村村小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