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别被恐病情绪击倒等

时间:2022-07-09 12:15:57

老人别被恐病情绪击倒等

老人别被恐病情绪击倒

朱闻惹

有的老年朋友本来很健康,当看到或听到一些同龄人疾病缠身、沉疴不起以至与世长辞时,就忧心忡忡;还有的人根据自身的某些轻微症状而怀疑得了严重疾病,整天如临末日,悲伤恐惧。其实,这都不过是一种“恐病症”。

产生恐病情绪,是有因可循的:

身体素质“自然滑坡” 人到老年,脏腑渐虚,精血渐耗,神气不继,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如发鬓斑白、皱纹增多、视物昏花、牙齿脱落等,于是对天长叹:“老了!”心理衰老给老人们投下了一道阴影,有的人整天神经质地疑心、疑病、疑衰老,往往将身体衰老的某些征象看成“大难临头”,由此产生恐病情绪。

钻“牛角尖”敏感多疑有的老人惯于思虑,一知半解地读了几篇医学文章,就联想到自己的病痛,把自己的不适和某种病对号入座,自以为是地分析原因,想象病情的发展和后果,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寻找证据。这些经常臆想者,会因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导入歧途,产生莫名的恐惧。

由人及己“触景生情”

上了年纪的人到医院探望病人或与亡人告别,不免会联想到自身的不适,叹息余生的短暂。如果自己确有一些病症,加之心胸狭隘,则会因强烈的“共鸣”心理,而忧伤恐惑。

一揽子解决方法:

增强信心战胜恐病情绪 发扬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疾病不忧不惧。有位诗人曾说过:“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有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乐观态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使免疫细胞活跃起来,从而获得与疾病抗争的战斗力。

冲出“死亡恐惧”漩涡“人生自古谁无死”,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抱着泰然处之的态度,始终保持豁达的心情,便会摆脱忧伤和恐惧感。对待疾病,必须同时克服疏忽麻痹和神经过敏这两种心理,患病后要正确对待、及时诊治,又要防止草木皆兵、盲目猜疑。

转移视线宣泄恐病情绪 积极扩大兴趣爱好,转移对疾患的过分注意,习练书画、养花养鸟、外出旅游……不一而足,充实的晚年生活情趣融融,能“乐以忘忧”。精神有了寄托,就容易防止心理上走入死胡同;广交益友,善于倾诉心中疑虑,就能恢复心理平衡。

老有所学,至关重要 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因此,老年朋友不要放弃学习,多参加文化活动,这样不但可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还可健脑健身。

处理好“代沟”问题 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家庭生活气氛。但老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的“代沟”。作为老人不必固执己见,勿独断专行、大摆长辈尊严,应以理服人,或适应放任。

(据《生活与健康》)

不生气就赢了

李 敖

我的老师殷海光,在台湾和雷震办《自由中国》杂志,办了十年,被反掌一扑,雷震被关了起来。殷海光没被关,但是一次在家里吃饭时想到,吃到一半气得饭也不能吃了,最后四十九岁得胃癌死了。

得胃癌有很多原因,可是心里不愉快是重要原因。他是哲学家啊,他是思想家啊,思想家得胃癌死掉,不对劲啊,表示你没想通啊,思想没学通啊。他的敌人活了八十九岁,他活了四十九岁,少活四十年。你打倒什么敌人啊,你输了!

所以第一条,我就不生气,跟你逗着玩,我赢你,活过你。现在我成功了,我赢了!

(据《报刊文摘》)

谛听天籁 宁心精神

古人的养生之道,重在宁心养神。医学证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的人,内脏功能运转健康,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力强。在情绪平静的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崇高的宽容能使世间一切无谓的烦恼豁然冰释,使人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一无牵挂,乐观开朗进入一种超然的心灵状态。

宁心养神的最好方法就是静听天籁。风声、雨声、鸟鸣声、流水声,便都是天籁。静听天籁,就是洗脑静心、调节神经、松弛心理、陶冶性情。清晨,可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听小虫儿的鸣叫,听鸟儿的歌唱……由近及远,由低及高,由粗略到细微,积怨、积郁、积忧、积乏顷刻都会化作烟云。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

幸福十大要素

闻 月

美国著名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的十大幸福论点:

1.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是幸福的基石。饮食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

2.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是幸福的内在动力。没有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

3.控制感情,是幸福的规则。过分地压抑或放纵会和幸福相悖。

4.自尊,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

5.乐观,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繁衍幸福。

6.豁达,是幸福的开阔地。

7.益友,是幸福的开心果。

8.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

9.挑战性的追求和灵活性的消遣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交替出现。

10.群体意识,是幸福的蓄水池。(据《当代健康报》)

上一篇:练平衡操能防跌倒等 下一篇:善于欣赏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