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7-09 07:48:48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有效途径。中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国有“文道合一”传统教育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在作文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就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比如一次看图作文,画面是九月十日教师节那天,一个小姑娘将手中的一束野插在老师办公桌的笔筒里的画面。在审题中,要让学生知道,教师节是什么时候确立的,为什么要设立教师节?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画面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然后明确中心:“尊重教师,敬爱教师。”由于这中心和内容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师对自己的种种关爱,自然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语文教材中的每道习作训练题,都具有深刻的的德育内容。习作指导时,教师要把握题目的德育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内容,弄清写作目的,力求通过习作做到“文道合一”,这是培养新一代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在作文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社会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教师只要留心观察,德育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教师要把日常的写作教学、德育和社会生活三者结合起来。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最让你感动的人”的命题作文训练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汇报写作材料;有的说想写某一位同学利用假期去帮助孤寡老人大扫除;有的说想写父母如何克服家庭困难送子女上学;有的说想写考试时同桌暗示自己,使自己得到了高分……就此,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每个材料进行思想评价:第一件事能体现这位同学的助人为乐、关心老人的精神,可以写;第二件事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可以写;第三件事表面上是肋人为乐,体现了同学的友爱之情,实际上是帮助别人弄虚作假,害了同学,这与社会主义风尚格格不入。这样,不但指导学生选好材料,还使学生端正了思想,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在作文写作中重视德育培养

在作文的具体写作中要从构思立意和语言锤炼上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构思立意是文章主脑,是文章的灵魂。清代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利用写作教学中的构思立意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认识水平都提高了,才能写出闪烁着思想光辉的好文章。如:针对学生食堂常常出现的浪费饭菜的现象,以“节约”为话题要学生作文,就引导学生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方面立意,清醒认识到,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也不能暴殄天物,肆意浪费。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树立学生“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文章的构思立意上,有意地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用正确的尺度去评价生活中的人和各种现象,不仅能培育构思立意的能力,而且也培育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马克思语)。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这不仅仅是在写作层面上的需要,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和美好情感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独特的语言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令人喜爱、陶醉。在写文章时,认真推敲每个字词、每个句子,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能生动准确地传情达意,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培养出热爱汉语的情感,就会增强爱国之情,因为“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四、在作文批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作文批改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作文中心内容的修改,二是作文中心思想的评定。在作内容修改时,首先看观点是否正确。要认真审查思考文章的观点是否有错误或片面性。如讲民主,则提倡“绝对民主”;讲自由,则反对一切规章制度;讲社会弊端,则认为前途暗淡等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通过批改(或自改),让学生提高认识,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其次,看思想是否深刻。一般记叙文不能满足于记叙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也不能满足于一个人做了什么,而应该揭示其“为什么要这样做”,记叙这个人、这件事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讲到这个层次上,就是不深刻。这种修改使文章主旨深刻化的过程,也就是作者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作文中心思想的评定上要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中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从文章中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思想动态是什么,而后在评语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如:一位女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母亲穿着破破烂烂衣着到教室里找我,引来了同学们的嘲讽,让我再也无法安心于班集体的生活……我在评语上写道:你是个有自尊心的好孩子,你应该以有这样省吃俭用,如此爱自己子女的母亲而自豪,你应以优异的成绩来获取你的自尊心,报答你的母亲,此后,这位女同学再没有闹情绪了,常以母亲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激发自己参加集体生活,努力学习。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这一精辟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教作文与教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作文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它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做所为的相互渗透之中。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以文悟道、相机渗透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上一篇:走出语文教学困境之我见 下一篇: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