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改能力 提高作文实效

时间:2022-07-09 02:45:21

培养自改能力 提高作文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改的评价,进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呢?

一、早起步,注重习惯养成

作文自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阅读能力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它有着与之相应的序列。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的写话就开始抓起,使它与阅读理解感悟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试想,如果学生在低年级就能自觉而独立地修改自己写的话,又何愁中高年级不会去自改作文呢?

二、悟方法,运用习作实践

1 形成意识。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诸多文学大师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推敲;左思呕心沥血十年写成《三都赋》;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整整二十次修改玛丝洛娃的形象描绘,才成就了精彩的片断……如此让学生形成修改的意识——反复的修改才能雕琢出好的作品。

2 探究方法。

学生有了修改的意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修改的方法。

(1)示范修改:教师可按修改的序列选择一篇习作,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修改的过程,使学生感悟修改的方法。

(2)归纳方法:在经过一定的序列修改展示后,引导学生归纳自改的方法。

①读读改改: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作文朗读一两遍来发现语句上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词改句,力求使文章通顺。

②想想改改:先逐句地推敲,再逐段研究,每段内容是否具体,层次是否清楚,衔接是否紧密,如此等等。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力求使表意明白,内容具体,层次清楚。

③比比改改:启发学生养成换一个角度表达的习惯,如换个词,与原来比,哪个更好,或哪些材料要删,哪些要增。通过比较,择优选用。

④评评改改:把自己感到得意之处圈起来,感到没有把握之处画出来,然后请他人看,看是不是与自己的评价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地方要多修改。

3 实践自改。

(1)即时修改:运用所掌握的修改方法,根据教师或同学的评价,多次进行自我习作的修改尝试。

(2)“反刍”修改:把习作按顺序装夹,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刍”式的修改,既能养成珍视自己的习作成果的态度,又能培养学生对习作精修细改的习惯。

(3)修改他作:在每一次习作后,学生阅读修改小组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评定,在习作的右下方写上改作:某某人,老师评定时打上改作等级,相关的等级可换取积分。同时不限定学生修改的篇数,学生改得越多,改得越好,积分就越高。学生修改习作的实践越多,必然越有利于学生习作的提高。

三、多赏识,提高自改兴趣

1 多重评价。

(1)言语鼓励:学生的习作也许幼稚,学生的修改也许简单,但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尽量去发现“亮点”,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作文的优点,细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以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即使是提出不足和努力方向,语言也要委婉,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给予告知,让学生常常感受来自教师的自改评价。

(2)多次评定:教师可以采取多次多项多时段评价的方式,一稿多评定,有写作评定,也有改作评定,每次的评定,再换化成积分,得出该习作的实得积分。

2 积分管理。

根据学生习作评定的不同等级,换取积分,不同的积分,将获得不同的奖赏。可根据班级的实际,设定所达积分数,可换取一个“班级小作家”的贴纸。同时也可统计学生修改习作所获的积分,换取相应的“习作修改之星”的贴纸。

四、“晒”习作,体验成功之乐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自己的劳动成果能有机会得以展示。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习作展示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之快乐。

1 诵读自改佳文:在习作评讲时或“佳作诵读”课,请修改好习作的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尝到修改的甜头。

2 编辑佳作选集:精选优秀习作,班级编选优秀习作集,被选入三篇可获换“班级小作家”的贴纸。

3 推荐报刊发表:对于更为优秀的习作,教师可向有关的报刊推荐。凡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可获取“未来小作家”的贴纸。

学生的各种称号的贴纸可贴在本人语文课本的扉页上,如此可使学生欣赏自我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改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重视学生自改的评价,可以避免学生将教师批改后的习作束之高阁的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瀛洲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下一篇:《梅花魂》教学片段及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