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08 10:42:23

地方高校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摘 要: 地方高校要突出教育特色和体现优势发展,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必要的。地方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民族文化遗产 传承 作用

教育以促进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及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其自身的独特性和文化活力,在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要谋求教育特色发展及创新教育品牌,就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位置、特色环境及各种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挖掘传承发展的优势。不同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诸方面,它是构成世界文化绚烂多彩的组成部分。如云南的铜器、银器、服饰、民居建筑、雕塑、方言特色及民风习俗极为丰富。以大理白族服饰为例,白族民众通过穿戴传统服饰体现节庆、习俗、祭祀等的庆祝气氛。白族人信仰本主,村村不同的本主庙及民众间仍然使用的甲马,体现了白族人对祖先、图腾、生活庆典的祭祀,借助这种方式表现族群的特征和文化内涵。2002年,北京《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教育研讨会》召开,这是中国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施的大会,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进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开端,对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提升民众对重视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在信息实践及社会参与方面具有地域性的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大学是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和未来。高校教育解决好现行教育体系中对本土民族文化认知的欠缺,使民族文化研究得以重组和宣传是紧迫的。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各地民族博物馆、各民族研究所、民间组织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某些地方高校也走在了拓展民族教育发展的前列,但这远远不能够解决那些正在消失和需要保护的文化生态。

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地方大学就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体现在:优化学科建设,培养地方人才,拓展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

一、发挥高校信息职能,拓展民族文化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全球化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差异进行接受和分享。网络技术加速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和传承工作,它提供了信息共享及大众化的浏览功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多样性使信息技术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民族文化资源大量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的文字资料、相关图形、图像和声音合成、三维一体的可视化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信息库缩短了查阅、翻找的时间,提高了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工作效益,也使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拥有了最大化的开放性空间。同时高校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为学生、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快捷和方便的信息来源,也是民族文化交流可行的依据。民间文化遗产普查需要到民间实地调研,史料整理、文字编辑、录音、录像、图像等原始信息需要保存,而信息技术则为遗产地、科研人员及广大民众提供了服务的平台。对于形态多样、信息量大的民间文化遗产史料的管理应用,以及用于教学、科研的数据,信息技术提供了快捷的查找功能及应用功能。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上民俗文化交流网站、网上图书馆、资料信息库、网络刊物,网上民俗馆等是可行和方便的。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库方便了各族民众间分享人类的文明,同时还能以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带动地方产业化发展。建立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估体系,对可开发利用的各个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研究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护与研发的关系。包括对传统工艺及工艺流程的整体记录、传承方式、生产方式、器物的采集和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及对各种文化保护实践的规划和参与,即文化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的研究,这既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又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学术的、社会的、文化发展的层面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分层次研究。“根据民族文化不同的资源特点采用保护型、创新型、移植型等不同的开发模式,依托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乡镇文化内涵”。

二、以民族文化为发展,推进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体现在植物学、药学、人文学科、特色金属、民间美术学等学科的建设。地方大学教育应广泛深入地展开社会调查,自觉地把相关成果作为素材或现实问题融入到课程内容。以大理学院为例,在医药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临床、基础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体系,走在了学科发展的前列。艺术学院民间美术专业从抢救现存民间艺术品和培养民间艺术创新及民间美术人才,造福百姓,服务社会等方面发展学科建设。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民间美术的发展和创新。如何系统化走上学科建设的逐步完善是关键。艺术学院民间美术专业与史论教研室、雕塑专业、工艺设计专业可跨学科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系统、专业、富有特色的办学形式和交流方式。相关民俗美术馆、资料馆的建立为史料来源提供了方便。图文并茂的民俗藏品成为民俗史的佐证,既能指导教学又能做学术研究。高校拥有历史、文学、民俗等各学科的学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互相共享教学环境和资源,并结合本学科将他们纳入到传授系统之中,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大学除了通才教育之外,还要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使学生们认识到除了精英文化外的民间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个性化的基础,都是民族存在的核心。这对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导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民族村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考察。从社会生态、民间美术、民间资源、文化的保护等方面着手,以纪实摄影、纪录片、专题、宣传等形式进行。这些项目可以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认识民族文化理想的途径。

三、培养地方人才,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壮大学科队伍的优势。地方高校大多位于地理条件复杂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民族文化需要众多的人才、物力,以及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热情。地方高校生源70%面对各省覆盖的大部分的城镇、乡村(国家重点高校除外),二三类院校达80%至90%。从学术视点加强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实行普遍的民俗素质教育,培养民族骨干人才,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学校可开展民族文化采风活动和民间文化志愿者服务。以文化下乡服务于民的方式,体验民众的生活。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完善和丰富该地区民俗学、文化产业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推动学科建设”。以理论、史学等方面的研究带动应用研究方面的突破。以民族资源的开发作为切入点,推动民俗学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的战略转移,推动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人才向实际工作能力转化。带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起科学的文化资源评估体系。地方高校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是造福百姓的千秋伟业。在高校教育中,各民俗学科和民间美术专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民族文化面前,高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南大学在民族文化教育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先后建立了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西南自然资源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教育心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历史地理”、“民族文化教育”、“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四大优势学科群。地方高校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以某一个学科领域突出的特色为龙头,形成规模,壮大发展是可行的。挖掘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资源特色,从它的内涵和民俗特色出发,如何保护、抢救、创新需要高校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野参与研究和评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学校教育同样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专业途径,强化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地方高校依据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高校的学科优势突出地区教育特色是地方高校有别于同类高校的教育特色。发挥高校在民族文化事业中的作用,强化教育多元化发展及参与世界性先进文化的交流,以民族文化的发展树立教育品牌意识也是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特色大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继东,罗明东,张宝昆.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37.

[2]乔晓光.交流与协作[M].西苑出版社,2003:5,50,98,156.

[3]张廷兴.加强和创新西南地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教学研究工作[J].高校教育研究,2008,(5).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 下一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