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时间:2022-07-26 07:11:04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摘 要: 中学生物教师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的创新教育呢?本文从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个性等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个性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这为中学生物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指明了突破口,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据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的创新教育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以适应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学生创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创新课堂教学。由于中学生物教材主要是以陈述性为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学生学。

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如在上《细胞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并且让学生列举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一个学生列举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后,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找出这一个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足。结果两个学生为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这个问题争了起来。此时我提出:“关键的是要有说服别人的证据。”(学生马上翻开课本,找证据)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

2.扬师生个性。

在组织教学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地学和教师个性地教。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如讲述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学生到了实验室门口,看见一张座位表(我按照学生平时的个性特点来安排好),觉得奇怪,更奇怪的是座位上还有一张空白的纸。实验课上,我就让学生根据小组实验观察的情况,提出问题并讨论,白纸用来做记录。事实上,这节课学生记录的问题多,自己解决的问题也多。

在能力课上,我把各种学生按照他们的个性分为观察课题组、探究课题组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较聪明的学生可以在课上学习有关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甚至可以自由地在实验室进行本节内容的生物课题研究,而不必追求统一,将个别辅导与班级辅导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创新教育,在不改变教材和课时计划的前提下,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有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引发学生渴望创新。

1.营造气氛,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如蚯蚓的解剖,我在实验桌上摆上养蚯蚓的水槽,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学生有的将蚯蚓放在开水中烫死后再解剖,有的直接用解剖刀解剖,学生在创新氛围中相互启发,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法。

2.求同求异,启动创新思维。

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不依常规、与众不同地提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中学生会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我上实验课,并不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我要求的目标。

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启动,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创新思维何愁不强。

3.迁移、发散、想象、联想,发展创新思维。

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我们不应急于肯定和否定,而应引导学生理性地思索,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与失败都光荣。教师要在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发挥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想象、联想,使创新思维不断地发展。如学习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想象出令人容易理解的例子,他们把细胞膜中的磷酸双分子比喻成一条“河”,而载体好似这条河中的一条“船”,它不断地在运载着过往的“客人”,并且特定的“船”只运载特定的“乘客”。

4.实践,深化创新思维。

实践是学生创新思维深化的途径和时机。我在生物学科研究类能力课上,让学生自我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课题活动。学生设置了以下课题进行了尝试:一是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二是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三是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四是酒曲的成活对糯米甜酒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我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深化了创新思维。

三、培育创新个性

教师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的品质。

创新个性包括创新意图、创新动机、创新欲望,是创新教育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推动力。众所周知,兴趣与创新紧密相连,生物科学的兴趣在于创新,创新过程中又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促进创新。每年我们生物学科组举办生物科技节,学生亲自设计课题实验,记录课题数据,分析课题问题,撰写课题论文,制作各种生物模型、教具等。这些作品的科技含量很高,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学生的生物课题研究有了观摩和学习的舞台。经过长期的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了探索、研究、动手、思考的好习惯,并逐步内化为创新个性。

培育创新个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培育创新个性绝非朝夕之功,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创新教学,才能使这一研究继续深化、拓展。

上一篇:地方高校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