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时间:2022-07-08 06:06:58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摘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注重顶层设计,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32-02

我国实施区域发展的战略安排,其目的是整合区域资源,协调区域利益主体发展诉求,形成合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探析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径,对于我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区域一体化是一项牵扯面广、影响深远、纵横交错、各种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各方的利益关切,以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借鉴广州的“广佛肇”、湖南的“长株潭”、广西的“柳来河”等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市长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和专责小组等多层面组织协商机制,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开拓创新,打破阻碍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按照平等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研究建立有序、规范、高效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从决策、协调、执行和考评四个层面建立体制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地区协同发展。

2以城市群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6%,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而近2.7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却没有城镇户口,也未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如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救助、安居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重形态建设、轻实质发展的问题,多数城市群其实只是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要实现“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要求,走集约、智能、低碳、节能、生态的新路,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德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比较快、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的特点是“七个注重”,即:注重规划先行,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注重特色产业支撑,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注重环境保护,注重人口社会融合。同时,德国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德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思考。但是,世界各国城镇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皆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

3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由于区域核心城市汇集了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可见与不可见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集聚效应,并会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多核心的人和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星云状结构的城市群。为发挥核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实现人和物等各种要素的快速、低成本移动,必须加大以核心城市为中枢城市的多层次交通路网建设。通信信息网络已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等要素流通重要通道,依托信息流实现区域互联,加强区域通信信息网络建设,已成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依托。同时,能源联网布局、水资源共享监管已成为区域利益主体的主要关切,一体化布局已成趋势和迫切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推进区域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协作配套、联网互通,为强化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发展

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我国区域各城市之间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重构现象较为突出,已成为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重新布局,客观上要求区域各方要挖掘相对优势,组织生产活动,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网络当中。区域产业一体化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内容:一是产业布局一体化(水平分工),即通过一体化明确区域各市产业发展定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产业发展态势,要根据每个城市产业发展阶段、层次和比较优势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合理地加以引导,实现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分工与协作;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垂直分工),即在上述一体化布局的基础,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经济区域空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促进形成若干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依此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要发挥核心城市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和中小城市劳动力资源富集、中小企业众多,生产成本低等差异化优势,构建区域产业网络,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三是产业生存一体化,即以构建区域绿色经济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区域产业共生体,建立区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如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煤矸石发电或制作建筑材料,工业余热余压利用,工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源循环利用等。

5培育区域共同市场推进要素整合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实现区域利用最大化,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就必须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区域一体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规则,确保区域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体化市场自由流动,逐步实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需求实际,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中枢作用,统筹区域共同市场的网点布局及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流通、产权交易、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信用征信、旅游文化、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九大共同市场。

6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构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框架和环境治理办法,加强区域生态重要区域保护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加大区域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域的治理工程建设,依法保护区域大气环境和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建设生态经济区。

7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主要目的,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破除区域各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与制度障碍,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注重各方利益关切和发展水平差异,统一区域公共服务最低标准,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转,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尽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无缝对接,通过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逐步实现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人民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纪宝安,王再华.隐形的边界――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海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华侨政策[J].中国市场,2010(31).

[2]代雷,权威.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28).

上一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制研究 下一篇:从经济角度看苹果三星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