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索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8 12:55:15

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索及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往往事倍功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各方面的因素,母语负迁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母语负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本文首先分析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就此探讨克服此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 语言迁移 母语负迁移 中式英语 策略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在人类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的加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它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然而,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负迁移的表现非常突出,某些研究发现,学习者51%的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这对于想学好英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基于此,笔者对中国式英语现象进行调查,从母语负迁移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几种防范母语负迁移发生的措施,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地道英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母语负迁移

(一)母语负迁移的定义及成因。

1.母语负迁移的定义。

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消极影响。

2.母语负迁移的成因。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语言学习之间存在共性,所以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一些习惯迁移到他们所学的外语中去。这样,迁移就发生了。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在使用习惯、规则等众多方面存在着异同。这就使语言迁移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负迁移则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母语负迁移的几个方面。

1.语音负迁移。

(1)音位的不同。

英语中有四十多个元音和辅音音位,它们之间对立发音特点都足以区别词义。我们常常发现许多人[i]、[i∶]不分,[u]、[u∶]不分。因为在汉语中,可以发现有近似于英语中的[i∶]、[u∶]的发音。比如“一”等字中的韵母就很像英语中的[i∶],“乌”等字中的韵母就很像英语中的[u∶]。

在辅音方面,英语中有[θ]、[?奁]这个两个辅音,在汉语中没有相同的音,而汉字“丝“、”滋“中的声母s和z听起来似乎与这两个辅音有点像。所以发音时用[s]代替[θ],用[z]代替[?奁]。thing成了sing,而thought则被读成了sort。

(2)声调和语调。

汉语只要声调不同,字意就不同。然而,英语语句中的词必须受语调的支配,而不同的语调表达说话者不同的意图、态度和感情。同样的话,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如:()He likes?children.()He likesˇchildren.第一句末尾用降调,意思是他是喜欢孩子的人,是陈述的语气。第二句末尾用升调,意思是他这人喜欢孩子,真令人吃惊,这怎么可能?有怀疑、惊讶的意味。

(3)重音的不同。

重音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分词重音和句重音。英语中的词重音有区别语义的重要作用。如abstract[??bstr?kt](n.)摘要,[?bs?tr?kt](v.)提取。

而在汉语中,起辨义作用的是声调而不是重音。无论对说话者还是听话者来说,声调比重音都要显得重要。因此,中国学生对声调很敏感,对词重音却往往忽略。这种母语的习惯迁移,在英语的发音上常表现为读多音节词时重音对比不明显;更常见的是重音错位,如把per?form读成?perform,把?always读成al?ways。

2.词汇负迁移。

(1)词汇概念意义上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者根据字面意思,采用极端的手段让英语的每个词和汉语的每个字一一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并非总是有效。比如我们常说的吃饭,吃在英语中是eat,饭是rice,所以吃饭就成了eatrice(正确:have dinner)。这种望文生义的方式往往“创造”了许多中式英语。再如做个好人,在英语里做是do,好人是a good man,所以就成了do a good man(正确:be a good man)。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一词多义。当这种对应法遭到破坏时,第二语言学习者便感到茫然。最明显的是我们从小学起就学习称谓,如“grandfather”一词,既指爷爷也指外公,不像汉语中有父系、母系之分。再如之前提到的“do”这个词,“do a university degree”指攻读大学学时学位;“do research into history”指研究历史;“do one’s military service”指服兵役。一个“do”有“攻读”、“研究”、“服”三个不同的汉语动词。反之,一个汉语也可能对应几个不同的英语词汇,比如“看”报、“看”电影、“看”电视中的“看”字分别对应“read”、“see”、“watch”。

(2)词汇文化内涵意义上的负迁移。

英语词汇的内涵意义与母语相对应的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会出现词汇层面的负迁移。例如,前几年新闻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亚洲四小龙”。很多人把它翻译成“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因为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降雨和惩治妖魔鬼怪的神奇动物,是吉祥和力挽狂澜的象征。很多汉语成语与“龙”有关,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而且多为褒义词。但如果把“四小龙”直译成英文却不行,因为西方人对“龙”的联想和看法与中国人完全不同。“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应该说“the 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在西方文化中,tiger是朝气蓬勃、坚韧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象征,所以用tiger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汉语中意思相同的词,却也由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英语中有很大的区别。比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在汉语中都被翻译成“政治家”。然而这两个词所蕴含的意义却相差甚远,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会引起别人的蔑视,它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翻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3.句法负迁移。

(1)英汉句子结构对比。

英语和汉语隶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语属于形合型语言,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对固定的词序和丰富的虚词等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属于意合型语言,没有词形的变化。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式呈“流散型”。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例如:After four years in a New York City high school,where he had shown special talent in mathematics,Kissinger began to study accounting at night session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earning his tuition during the daytime.(基辛格在纽约上中学的四年期间,擅长于数学,因此毕业后,他白天做工赚钱,晚上到纽约市立大学夜校去学习会计。)

(2)英汉句子语序差异。

英语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且语序比较固定。而汉语既有主谓宾又有主宾谓的特性,因为汉语的基本语序在很大程度上由语用和语义而非语法来决定。因此,母语的迁移使得学习者生成了母语中会出现的句子但在目标语中却不会出现的句子。

a.疑问句中的语序。

汉语没有疑问词发生句法位移的情况,因此,在汉语中带有疑问词的句子和不带疑问词的句子语序完全相同。在英语中却要求倒装。

b.状语的位置。

汉语中状语的通常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则大多位于句末,但也有少数状语居于句首或句中。在使用英语时,英语学习者经常会说出“I very like sports.”这样的英语错句。究其原因,正是迁移了汉语中状语的位置。

c.后置定语。

英语的后置定语用得很多,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多在中心词之前。而英语定语的位置不同,只有单个形容词、名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才可放在中心词的前面,甚至有些单个形容词也往往因为修饰习惯的缘故而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He is a student intelligent enough to answer the difficult question.

He is a intelligent enough student to answer the difficult question.

第二句显然不符合英语习惯。

4.文化负迁移。

(1) 颜色偏向。

在不同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好也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的差异也很显然。如: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而中文中的“红茶”不能以中国人的称呼来说,只能按英语的方式说成black tea;再如中文中的“青衣”、“青天”要分别译成black dress和blue sky;中文中表示妒忌的词“红眼病”在英语中叫做green-eyed,等等。

(2)时间观念。

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在时间观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the latest news不是指“最后的消息”,而是指“最新的消息”。

再来看这样一个句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不是前头)

(3)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比如在中国的文化中,一见面问对方“吃饭了吗”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用英语“Have you eaten”去向一个老外打招呼就会引起误会了。他们也许会认为行动自由涉了。

(4)比喻性词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比喻性词语。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的不同,比喻的主体和客体也各有不同。如“She is a cat.”在英语中是指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种喻义。

再比如,汉语中有“鸡皮疙瘩”“杀鸡取卵”的说法,在英语中则成了gooseflesh和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5)审美习惯差异。

不同的审美习惯常常会引起这样那样的文化、语义误解。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中国文化中,狗是低贱的,像“走狗”、“狗腿子”这类词都是贬义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狗是忠实的、温顺的。人们对狗是喜欢的。所以,许多短语中狗的喻义都是褒义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

“龙”的文化涵义在英汉语言中区别很明显。在中国,我们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因为“龙”是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龙”是罪恶的象征,dragon组成的词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是互相争斗的根源的意思;the old Dragon指魔鬼。

二、 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客观因素

(一)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知识素质不过关,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够。

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素质、对英语这门语言的驾驭能力就决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地道性与英语程度。然而,英语教师也是从书本及其老师那里学习英语的,属于间接经验,因此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够。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式不当。

我国的英语教育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不重视口语能力的表达,对于文化方面的介绍更为忽视。在实际交流中,中式英语脱口而出。随着这个问题的突出,现在慢慢得到了改善。

(三)英语教材编写没有跟上时代。

语言的变迁相当快,每天都有新词的诞生,每天也有一些词被人们舍弃。我们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

(四)缺少或没有跨文化语言环境。

由于跨文化语言环境的缺失,中国的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往往十分匮乏。课堂时间有限、中国学生害羞的性格、人数众多等各种因素都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处在汉语大环境下,学生也很容易遗忘。在真正的交流中,中式英语现象就显得突出。

三、减少母语负迁移和“中式英语”现象发生的措施

(一)针对语音负迁移的措施。

1.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弄清发音部位。要将两种语言中相近的音进行比较,对比发音器官图,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式。

2.系统学习语音技巧和音变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主要训练连读和节奏感。训练节奏感时,要理解句中哪些单词受重音,读强读式,哪些单词不受重音,读弱读式,尤其要对单词的弱读式进行强化训练。

3.多听原版磁带、多看原版影片。只有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音语调,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模仿训练,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二)针对词汇负迁移的措施。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

情景因素是产生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英语词汇的理解和学习要放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我们在学习词汇时,不要只照单词表记忆,要根据这个词汇在句子中或文章中的意义和用法去记忆。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汉语中的词汇进行一一对应地学习、记忆。平时多用英英字典,用英语的解释去记住英语词汇,这样的过程也能有效避免词汇负迁移。

2.加强对比分析。

英汉词义不完全一一对应是造成词汇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时刻关注英汉词汇的对比,从而理解其在英语环境中的真正含义,减少和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3.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语言扎根于文化,文化赋予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使语言变得鲜活。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深刻地放映了民族的情感和信仰。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应忽视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把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与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英语词汇。

(三)针对句法负迁移的措施。

1.对比英汉异同,及时总结。

在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时候,针对英、汉之间的差异,运用对比的方式。从中发现母语在学习中的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2.大量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原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我们要大量阅读难度适宜的英美报刊、杂志及原著,收听和收看广播节目及影视节目,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培养英语预感,从而自然地克服母语对英语的干扰,慢慢向地道英语靠拢。背诵经典的英文短文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知识内化后,自然就可以像掌握母语般融会贯通。

3.使用英英字典。

英汉两种语言完全对等的情况是很少的,英汉字典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意译,对我们真正理解词义和词汇特定的语境起到干扰作用。在深入学习后,还一直使用英汉字典会加大母语负迁移的可能性。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后,使用英英词典才是地道英语的有效途径。

(四)针对文化负迁移的措施。

1.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留心积累有关文化、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阅读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丰富而生动的材料。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接触西方社会文化,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西方文化。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

现在最发达、最普遍的是网络,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信息。通过网络,我们也可以登录到英美国家的网站,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学习英语。在网上也有许多英语学习的好材料,其中很多是与文化有关的。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视的作用。CCTV-9的节目与时俱进,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更方面的信息。

3.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加强口语的交际能力。

由于我们不是在纯英语的环境下学习,所以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我们还需抓住机会去体验地道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朋友友好交流。特别是在英语国家节日的时候参加此类活动的英语角,如万圣节,更能体会外国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母语负迁移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在非英语的环境中,增加了中国学生学习地道英语的难度。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也是很难杜绝的,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迁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而母语负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又导致了“中式英语”现象的发生,而“中式英语”可以说是语言变异的消极方面。本文论述了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成因,也提出了相关对策。虽然并不很具体、细致,但相信对英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1.

[2]Stephen D Krashen,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 Institute of English,1982.

[3]陆国强.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国强.英汉语音对比与英语语音教学[J].德州学院学报,1998.

[5]周玉忠.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从教师层面探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