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7-07 02:07:44

对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全国各地有计划地推行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在中考中数学获得高分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这是因为初中教学存在着弊端:教师和分数的权威性从思想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高强度、大容量的提问和训练,使学生应接不暇,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去联系现实的应用,而且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因此“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构建创新数学课堂”已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在过于强调单一、被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形成的是被动、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它忽视了这样的事实:知识不是靠外界强硬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的,而是学生主动接受建构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的知识是极有限的。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生既有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又有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积极因素,在教学中除适当地提示、必要地引导外,应把大量的、成片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预习、阅读、大胆设疑、探索、讨论,从而在分析、思考、辩论中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分析、批判能力,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等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应具科学性,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多练;从质量上讲,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不讲,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很多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会解题,而忽视了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水平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利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记熟、背牢。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肯定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一定的用处,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他们却不会配方,到高中进一步学习数学函数的最值时便发生了困难,这就是教学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发生过程所带来的后果。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3.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灌输―接受,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如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巧妙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经验背景密切的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内在的动机,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和发现隐藏于数学情境中的相关信

息和内在知识联系,去大胆猜想、质疑、探究、发现。

三、课堂氛围应情感化

布鲁姆曾说过:“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没有情感的认知几乎是不存在的”。数学学科表现的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世界的科学,是认知与情感的天然结合体。因此课堂改革下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不是也不应该是单纯的认知的课堂,而是具有认知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的阵地。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情感化,就是要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奋的情绪和兴趣,不断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进行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化,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广泛的学习兴趣,远大的学习动机,热烈的学习情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敢于创新的学习个性,等等。

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进步,要善于发现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并加以赞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教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书面考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建立档案等)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活动,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文霖.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3]黄翔.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视角启示.课程・教材・教法.

[4]张维忠.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教育学报.

[5]周小山等.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也谈教师的榜样作用 下一篇: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