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1:36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1

一、在课堂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传授”的“机械者”,只是强调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接受,往往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我们多运用“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要配得恰当,对学生要和蔼可亲,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营造一个最佳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完满的效果。

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观念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教师的“讲堂”变为现在的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结构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教学结构。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通过努力自己发现知识并学习知识。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最后获得成功。老师在此时只能当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学生健康为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规则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手段等,包括教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讲解、示范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标、自练、互动、内化等作用。这两者是有机相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什么样的学法。体育教学一切方法手段都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教师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大多采用讲授法,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中,我们提倡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是开路先锋,是深耕之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要支持学生大胆异想,即使是异想,只要有创新意义,也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教师应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建立以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冲破单一机械的思维模式,跳出常规的思维圈子,大胆创新,寻找可行的解题途径,体现创新科学精神。教师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并大力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体系。现代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领域,体育课中出现的是群体练习、团队协作练习、学生互动练习、师生互动练习、个体自主练习等,都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转变角色,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体育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体”教学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只有这样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创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67-01

从1988年言实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以来,近10年的素质教育研究(近5年出现热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得到了国家教委的确认,从而业界的探讨变为了政府行为,由此可知学校素质教学已成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理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就得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设计观念,必须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把握素质教育要求,用素质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据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基础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优势互补,取彼长补此短,才能在课堂教学没计改革中有所作为。

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要求教师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启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敏锐而且正确识别课堂教育创新动态,产生积极主动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1.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建国初期,因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出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教学5环节的模式,这是一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沿用至今仍有市场。影响可谓深远,后来曾出现过几种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如德国根舍的范例模式;美国布鲁纳的掌握学习模式等,都是知识传授型的模式,它们在中国的影响力远没有凯洛夫模式那么大,虽然这些模式在系统地传授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重教轻学,使课堂教学没有生气,缺乏活力,被动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累,学数学难,怕数学,有的学生就此失去学习信心。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开放的数学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指学生的状态和教学情景。开放式教学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

2.1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美国数学家奥斯本说:“根据科学式的能力测验,发现任何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独创性的潜在能力。”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另外,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而应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不管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出问题,在这种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创新灵感才容易被诱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

2.2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数学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主动到去探索新知。如何在课堂上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亚里斯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2.3 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交流、练习等均可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要尽可能大,才能使数学教学观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探索的活动观察。到底多少时间为宜,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适当调整。除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可能大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总是来源于问题和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是教育学生学习实际措施,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充足实际和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生成;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育教学是承担此项核心任务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立足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一、对生成性质源的认识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其具体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2.生成性资源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便利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3.生成性资源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启发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种种疑问,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4.生成性资源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促进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这样,会促使教师在预设教学进程时更加有所准备,甚至会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树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

理念牵引导向,导向决定言行。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知识的获得必须包含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智慧、情感、能力的投入,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这个过程,在教学关系上是师生合作对话,在情感关系上是师生理解信任,在师生关系上是彼此平等互尊。这一过程有知识的生成、技能的生成和情感价值观的生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体验自身的生命价值。二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对亮点处、冷场处、迷茫处和错误处有所发现,有所引导,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2.要把课前预设与课堂随机应变相结合,随时掌控学情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真正了解了学情,才能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课前,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教学设计要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但是,仅有课前预设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堂随机应变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时代差异、人生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会干差万别,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偶发事件、突况等始料不及的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而乱了方寸,又不能视为大逆不道而贸然否定,还不能熟视无睹而不了了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论是偶发事件还是突况、无论言行正确与否、无论是学生出现的差错,还是教师自己出现的差错,都可以作为难得的可加利用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对之要么幽默调侃,激活课堂:要么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要么将错就错,错中悟理;要么各抒己见,辩中求证等等。如果此时教师惊慌失措、无从下手,或者处理不得当,可能导致课堂失控,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还会破坏教师形象,影响师生关系。

3.提高综合素质,开启教学机智,化解课堂矛盾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生成性课堂的成败。生成性课堂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所谓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干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性与机敏性相统一的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机智地发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并懂得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矛盾的艺术。

4.鼓励质疑,学会倾听,促进动态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

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7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敢问;二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问;三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让学生想问;四要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5.以“三维目标”为主轴,判断、选择、整合、提炼相结合,充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

课堂上出现的所有现象和活动不一定都可以成为开发利用的资源。因此要求我们:一要善于判断选择。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但与教师预设目标相悖的因素:也可能出现一些与教学绝然无关的因素,如有的学生的毫无目的的东拉西扯,过度自由的随意活动;还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或不同的解决方法等。如何判断其是否具有利用价值?教师必须围绕“三维目标”这个主轴,即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判断和选择,清除那些不适当的、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意见或建议,而选择和强调与此相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并将它作为一种资源而有效开发。二要进行整合提炼。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从众多信息中优选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达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发掘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目标、方法与学生的成人成才上。我们都明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是关键。然而,在关注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仍然抱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重视生成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一味固守告知的地盘,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传统教育不加“扬弃”地传承,从而呈现出“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境况。

目前,在挖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借以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状况:一是部分教师对生成资源缺乏认识,有的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课堂中形成“一言堂”、“独角戏”、“有教无学”的情境。二是不重视生成资源,要么对之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要么认为学生有意捣乱,目无纪律,叛逆表现,目无师长。三是有的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成资源”而进行漫无边际的随意开发,或者一味欣赏,疏于辨析,缺乏必要的引导,甚至变为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教学。四是教学封闭,对生成资源只是进行主观性的预设。教师视自己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管理者、控制者和裁决者,而视学生为教学中的接受者,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宰。一遇“出乎意料”之事,乱了神、慌了阵。五是回避堂上问题,课后“不了了之”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随处可见,有的是能够预见的,有的不能预见,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筛选各种有用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随时调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因势利导,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4

神;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61―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甚至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认真讲,课后让学生认真做练习就行,从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多读课外读物,多写一些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教语文,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是“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明显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气氛。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 “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体验和个体感悟。于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使得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就连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都难以发展。

三、人文精神严重缺乏

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指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由此可见,学生自身要成为一个有才有德、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学习人类的“精神遗产”。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忽视人文性的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认识的狭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这也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忽视人文性,重视工具性,把语文作业理解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的真实写照。

四、滥用多媒体教学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大班额;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26-01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组织课堂结构、善于进行教学引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爱表现。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老师就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相信自己,做到“三大”,即大声回答问题、大胆指出别人的错误、大方说出自己的见解。长期的训练,使得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大胆纠错的好习惯,学生们经常能指出老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的一些失误,发现课本与练习册中错印的篇幅,发明一些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意见相左时还能积极地与其它小组开展辩论。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学会了辨别、思考和批判,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领会别人一些独特的见解,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二、改善课堂的时空结构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学场地也是固定的,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里面使大班额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善课堂的时空结构,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其中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大班额由于学生众多,加上学生自制力较差,因此组织教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心理特点,我将学生按优中差搭配,每4人分一组,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的竞赛作为催化剂,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既激起了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又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长期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在每个小组中,组织学生定期竞选组长,主要负责全组学习各个方面的工作,如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课后组长还可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机会,得以面对面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能对照自己的练习情况或纠正别人、或改进自己的解法,表现突出者,还能竞选上组长。而教师可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提示,或加入某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得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弥补了大班额教学的局限性。

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由于教学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往往会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索然无味,所以老师经常鼓励他们在掌握好所学知识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或练习课自学相关知识,教师只是在其困惑时予以指导。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或在教室后面自己看书做题,或到办公室分组交流。课后再针对他们不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指导,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质疑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中由于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会展现出不同的学习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组织分层教育。比如有的教师就与学生平等对话后协商决定,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学困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对照,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用心体会优生解法的算理;而练习课与复习课则让学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优生和中等生加以补充、修正。作业也分几个层次,除了课本上的习题外,另设几道稍加难度的附加题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做不会挨批评,但做对了就在全班表扬,并可以当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算法。这样安排,既照顾了优生急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心情,同时也使得学困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生之间互相体谅,共同进步。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6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原则,其中,新课设计恰当的导入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精彩无限。

新课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的学习。下面,我就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复习法导入

这种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复习旧课引入到新课,也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采用过渡式导语或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搭桥铺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先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着重指出失败的一面,接着又问:“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探索中国的前途,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虽然缺少趣味性,但可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倒叙式导入

用倒叙的方式,创设浓重的学习气氛,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例: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先请学生看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卖国的丑恶嘴脸,使学生重新回到那耻辱的年代。然后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入,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表演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由此导入新课。例: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安排一些学生扮演示威的学生、商人、工人,手拿标语游行并痛骂卖国贼,在表演前要求学生注意运动时期的口号、标语及参与的力量。这样的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现实的情景,让学生自觉参与,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新课,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获取知识。

四、假设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例: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有关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的投影,然后提出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创设情景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新课之前,通过歌曲、诗词、影视片、图片等,引起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和浓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歌曲导入。如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强烈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然后通过提问:“迫使东北人民离乡背井、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绪和感染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和理解。2.诗词导入。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先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然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激发兴趣,启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3.影视情节、故事等导入。如在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先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历史背景、起义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有个大概了解,然后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导入新课。4.图片导入。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先出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然后根据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这样的导入,先在学生面前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互动教学 构建

1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现状

英语新课程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任务所规定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英语课堂教学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的英语课堂教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学生所获得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极少,不利于语言习得,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2 课堂互动研究

2.1 国内学者对课堂互动的研究。互动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中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突破语言系统和句子结构的局限,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语言形式之外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考虑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语言功能以及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互动被引入课堂,并且逐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法中的发展。英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被提到理论上系统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1951年草案》中,口头使用英语的能力被省略了,课堂互动教学也没有被提及。《1988年义务教育大纲》提出了“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要求。运用英语的能力虽然得到重视,但是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多大的改变。《2000年高中实验修订版》指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互动的形式、意义、内涵都受到广泛的关注。《2003年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推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积极创设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3 制约课堂互动的因素

3.1 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制约师生互动的首要因素。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宰,把学生当做机械灌输的对象。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智能发展。

3.2 大班制制约着课堂互动教学。制约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客观原因还在于班额过大。由于高中扩招,班级学生人数一般都在60~70人,有的实验班或“火箭班”的人数超过80人。大班教学尽管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有容量大、教学面广、时间经济等优点,但也制约了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影响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且明显存在无法照顾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极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少学生最终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 构建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4.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互动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篇8

一、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设计物理教学情境,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指导“实验探索”,体会学习乐趣

“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第三次创设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创设情境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挖掘学科特色,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四、精心设计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做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内容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物理知识的概括与提炼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笔者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

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

横批:说清有奖。

于是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六、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上一篇:金融科技研究方向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