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战略选择

时间:2022-07-07 08:32:57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战略选择

摘要:从服务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入手,界定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基于统计数据运用PEST和SWOT工具对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前景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SWOT分析;战略

随着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渐凸显,自身也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四个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上海应当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让其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知识产权服务业界定

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研究还很少,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知识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通过这些相关概念的研究,笔者认同,知识产权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包括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传统专业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具有知识资本密集、高交互性、高集聚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其范畴除体现在原有的5大领域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教育、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金融、房地产、旅游、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现代物流方面的服务,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公共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服务,以及其他未列明的知识产权服务等都有可能逐步进入新兴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领域。

2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的PEST分析

2.1 政策法规环境(Politics)

除了国家已颁布实施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规,上海市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颁布了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如《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与上海市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条例。

在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形成了包括专利管理、审查、研究、教育、执法、中介服务以及专利信息服务等组织机构在内的专利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形成了司法和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专利保护机制。

上述国家和地方层面有关法律体系,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在制度层面保障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运作。

2.2 经济发展环境(Economy)

在GDP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第二产业份额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在1999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成为主导产业并进入慢速增长的平台期,一直在50%GDP份额左右徘徊,如图1所示,预示着上海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中产业结构升级的临界点。

从产业结构看,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12年保持在50%以上;从就业结构看,至2010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56.5%;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投资比重为72.7%。无论从生产总值还是就业人数来看(57%,56.5%),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3%,34.7%),但远低于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约80%,80%)。这表明一方面上海市经济发展在国内具有区域优势,起着引领全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反映出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充分,还有较大潜力。而且,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上海现代服务业、金融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就业比重均低于同期的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而酒店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就业比重大,折射出现阶段上海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特点。

总体来看,尽管上海市服务业在规模和效率上与纽约、东京这样的成熟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但注意到其快速的成长势头和可观的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巨大,这使我们对知识产权服务业成为上海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抱有信心。

2.3 教育文化环境(Society)

至2010年末,上海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6所;研究生培养机构54家,在学研究生11.17万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7所,在校学生近35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787所,注册生189.4万人次;高中阶段入学率超过98%,高考录取率超过85%。

同时,上海还不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起以上海科技馆为引领、一批专题性科技场馆为主干、众多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辅助的多元化、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2010年共举办科普活动约20000次,参加人数达570万人次,这些数据均高于同期国内其他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市教育文化事业发达,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众多的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常住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8.1%)居全国之首,这些因素都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2.4 技术环境(Technology)

作为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环节,知识产权服务的业态定位于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化和专业化服务,专利申请和授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程度。

如图2所示,自2002年以来,上海市发明专利中请量的比重持续上升,并在2009年超过其他两种专利的比重,达到35.4%,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2.2%),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所占比重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近年来上海市加强自主创新的科技战略后,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专利申请结构得以优化。

从技术交易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近10年来上海技术交易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近年来还表现出跳跃性的特点。2005年交易额出现跳跃式增长,之后增长速度加快,至2010年交易额已经达到525.45亿元。在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构成中,技术开发和转让成交额在这一时期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增长速度缓慢,反映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没有随技术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步发展,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还不能满足技术交易市场的广泛需求,同时也意味着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3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优势是指知识产权服务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集聚和储备充足等。

3.1.1 国内优越的区位优势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起着引领全国、辐射“长三角”的龙头作用。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特征为其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

前国内最大的网上拍卖市场、人才招聘机构、网络游戏公司都位于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契机,对于很多相关产业都具有较强的推进和关联意义。

3.1.2 基础设施条件良好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已相对集中,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上海是国内引进跨国公司总部最多的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内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远远大于国内其他城市;拥有比较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l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资本市场;上海作为我国“入世”后首批服务业对外开放试行区域,高端商务和专业服务的聚集度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此外,创新的城市人文环境、完善的生活设施、发达的物流网络、国内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等因素,使上海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条件。

3.1.3 人才集聚和储备充足

从发展趋势上看,上海显示了良好的国际化势头。上海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均居全国前三,对高端人才有良好的留驻效应。目前在上海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超过2万人,占全国的1/6,外国专家达到2.5万人,常驻外国人口超过10万人。规模以上的知识产权公司、专利事务所等有6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就业人数均居国内前列。

3.2 劣势(Weakness)

劣势是指知识产权服务业中存在的可能会阻碍其规模扩展和结构调整的因素。产业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弱、自然资源稀缺等因素是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2.1 产业规模偏小、服务层次低、国际竞争力弱

由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总体规模还较小,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公司;产业内没有形成明确的市场分工和定位,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如专利、商标登记等价值链低端。就整体产业来说,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很多领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或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无法进入高速发展道路,缺乏国际竞争力。

3.2.2 自然资源稀缺导致商务成本大幅上升

上海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约束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日益明显。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高房价对高素质人才具有挤出效应,土地价格高涨导致写字楼高租金、交通拥堵、生活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在商务成本的大幅上升。这些因素将使上海以劳动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迫使其服务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

3.3 机会(Opportunities)

在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其发展的条件称为产业发展的机会。国家的战略支持、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良好契机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等因素都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3.1 国家的战略支持与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引导

国务院在2009年4月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体现出国家对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肯定;此外,上海市政府也颁布了《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结合上海服务业发展实际来支持和引导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3.2 面临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发展契机

随着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跨国公司把位于产业价值链顶端的、以高智力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产业服务业逐渐向“三流”高度富集、低成本高素质、高国际开放性的第三世界国家城市迁移,形成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上海应做好准备来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

3.3.3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市场潜力巨大、需求旺盛

上海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2年保持在50%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地位。而且,上海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在全国均处于前列,科技成果丰富,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旺盛,可以快速带动产业的发展。随着新一轮国际服务业的转移,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市场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3.4 威胁(Threats)

在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中,也存在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如相关立法与标准化工作滞后、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等。

3.4.1 相关立法与标准化工作滞后

近年来,上海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条例在维护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竞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立法滞后仍然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刑事立法中存在罪名设置粗疏、保护范围过窄、犯罪构成要件存在缺陷、罪刑配置不当等状况。

3.4.2 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城市与上海展开激烈竞争

在服务业国际转移过程中,新加坡、日本横滨、印度班加罗尔、国内天津、深圳等城市与上海构成激烈的竞争关系,上海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承接地。目前,在国际办公业务向亚洲的转移过程中,印度已经成为最大的呼叫、后台外包基地;而菲律宾则成为全球最大的会计外包基地。

4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

本文认为,要实现“四个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上海要以服务业国际转移为契机,认识到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着重从4个方面人手,促进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

4.1 继续推进知识产权立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根据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完善的法律规范是产业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机制。当前,立法滞后仍然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需要借鉴国际惯例和国外经验,根据上海市服务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4.2 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建设

当前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尤以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成为该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为此迫切需要加快行业人才建设。重点培养从事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咨询、诉讼和专利检索等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加快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尽快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能与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4.3 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上海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上海专利交易中心和上海专利集市为基础,以上海知识产权园为基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但是,当前知识产权服务业不论从规模、影响力,还是从运行体制、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离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因此,可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和质量,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面、快捷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4.4 以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为抓手,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上海要充分发挥大都市圈整体竞争优势和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为抓手,积极承接国际知识服务业的转移,鼓励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推进高端服务业务,培育知名服务品牌。形成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现代知识产权服务业。(本文数据系根据历年上海市统计年鉴及上海市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毛捷,潘海波,中国知识服务业发展问题探析[J],软科学,2002,16(3):12-16。

[2]魏江,陶颜,王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33-41。

[3]匡佩远信息服务业:定义和统计框架[J],统计教育,2009(5):20-26。

[4]Miles I,Kastrinos N,Flanagan K,et al。Knowledge-Intenslve Bus-iness Services:Users,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 [R]Luxembourg:European Innovation Monitoing System,1995。

[5]金雪军,毛捷,何肖秋,知识服务产业刍议――知识服务产业定义、特征、功能及业务流程分析[J],商业研究,2003(20):64-67。

[6]郭民生,通向未来的制胜之路一知识产权经济及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92-193。

[7]李世雄,潘梅梅,于英川,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北方经济,2009(1):49-50。

[8]邵宇开,曾赛星,王浣尘国际服务业转移条件下上海服务业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6,26(3):431-433。

[9]吴晓隽,高汝熹,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5(4):45-52。

[10]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年)[EB/OL],[2008―09―19],。

[11]陈勇,上海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体系[J],中国科技投资,2008(2):23-24。

上一篇:装备制造业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研究 下一篇: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