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课堂的思考

时间:2022-07-07 07:13:30

对高效课堂的思考

高效课堂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有目地的活动。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技能上,从静态观察到动手操作,从单一活动到合作交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知;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

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2)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好导学案。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方案,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3)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高效课堂应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设计。在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方面,我认为:

第一、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

第二、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第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高效课堂同时要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四、高效课堂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的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听课时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提问题时要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

3、课后巩固的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时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上一篇:如何将新型教育引入语文课堂 下一篇:错误也能开出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