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要“读”出语文味

时间:2022-07-06 09:30:23

语文课程要“读”出语文味

摘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质主要途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须施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多读,这也是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本文归纳了当前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分析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和方式。

关键词: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语感

语文课应突出以语言为核心,把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等课堂活动落到实处,充分引导学生诵读,处理好文章解读与拓展迁移的关系,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积淀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大力提倡课改的今天,如何将课改落到实处,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考虑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现存的几种主要的授课方式

1.“时尚”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的课就是好课,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公开课,多是在多媒体课件的热热闹闹中、在学生的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结束。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就算听到了,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只是走过场。很少有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的品析。

2.“满堂问”教学

有的教师进行课改则是把传统的老师一人唱独角戏改为师问生答式,“满堂灌”摇身一变成为“满堂问”。这种形式授课表面看来学生活动很多,其实学生的被动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只不过由被填的“鸭”变成被牵的“牛”罢了。繁琐的分析、盲目的提问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悟与运用。

3.传统教学

离开公开课上的热闹与时尚,真正中学一线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是不知疲倦地戴着高考的镣铐在舞蹈。在平时阅读中,教师对考点考纲的“精确知道”,对应考技法的津津乐道,无情肢解了文本鲜活的生命,剥夺了学生亲身品味、探究作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讲解代替了学生阅读,把学生读书变成了教师讲书。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或一首首声韵和谐的诗歌讲解得“支离破碎”,这样做,表面上看,把语文知识点化,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但实际上是以牺牲总体感悟为代价。

这些授课方式,对语文课上学生的读的处理,有的是一带而过、漠然处之,有的甚至是不闻不问。殊不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是空洞的、浮躁的,它丢掉了语文的本性。显然,与新课标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

二、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规范学生多元化的文本解读。语文课不能是教师凌驾于学生和文本之上,煞有介事,神秘兮兮地把一篇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拆成散装零件,变成供学生把玩的游戏。

有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都是事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堂阅读成为让学生达到解决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不变的模式。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进行的定位是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而传统的教师事先设置问题的本身,实质上是教师居高临下强加给学生任务或命令的一种表现。学生成为一个被服从的角色。对教师而言,主导成为了领导,对话变成了问话,课堂教学自然成为问题教学。教师设置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探究的问题,学生被限定在教师所设置问题的范围之内,陷入问题圈里,即使是课堂教学再热闹再红火,学生也不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样,问题教学就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的理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本来课堂教学时间就有限,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又被教师问题所占用,哪里还有时间进行感悟、思考、提高呢?更甭说深入地研读文本进行再创造性阅读了,如此一来,又有何“味”?

阅读教学不能浮在表面上,只重形式;也不应以师生问答或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大量默诵(读)感悟,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让学生真正读出“语文味”来。叶圣陶说:“读书有心境,入境始为亲。”阅读需要一种心境,一种安宁的起码是安静的环境;一种恬淡的起码是平和的心态。嘈杂与混乱、匆忙与浮躁,都是阅读的大敌。当然,需要的大声朗读另当别论。

三、语文阅读教学贵在“读”

语文包括语言文学。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作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这样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而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吸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接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

语文本体教学的倡导者洪镇涛老师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强调语感是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意、致的直觉特点。

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一般地说,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的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读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学习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学生反复读。荀子在《劝学》中,把为学之术概括为“始于读经,终乎读礼,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主张将诵读作为一切学习的开始,诵而后思,贯而后通,这揭示了汉语学习的规律。清代刘大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读古人书)熟烂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和我唯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这段话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读”对形成学生语感的重要价值。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十分重视对现代文的“美读”。可见,传统语文教学把“读”看成是学习汉语的关键,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感的积淀和语文经验的顿悟。传统语文教育之所以能培养出李杜这样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培养出曹雪芹、罗贯中这样的大文豪,不能不说得益于重感悟、重积累的大量的读。

四、读出语文味的两种主要方式

朗读与默读是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默读是通过眼脑并映立即进入译码理解,可用“扫描式”整句整段整页阅读,不必像朗读那样逐字逐句,也不必顾及读音语调,省时间,使人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且操作自由灵活,所以使用最为广泛。

朗读动用多种器官,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再现作品内在的神情、文气与节奏,因此可加深对作品情思美感的感受体验,并从中增强语感,锻炼口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朗读是“全脑学习”,对右脑潜能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我们应当看到,对中小学生来说,朗读与默读能力同样重要。

现在,在小学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读书声较多。但到了中学,尤其到高中后,几乎被默读完全取代了。如何走出误区,关键在于改变语文教学观念。正像叶圣陶所说:“最要紧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汉语在结构上具有重意合、重流动、重虚实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独特的学习规律――重感情、重积累、重语感。重视诵读的观点遵循了汉语特有的规律。而目前相当范围的语文教学违背了这种规律。学生弄懂了许多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却腹内空空,没有最基本的语言储备,妙趣横生的课文被抽象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教材活生生的灵魂、语言跃动的生命被窒息了,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语文能力如何能够形成?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感悟、积累为核心,以培养语感为重心,逐渐形成对文章风格、气势、情感、意境、表达等方面敏锐的感受力,而朗读无疑是感化熏陶、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味从读来,又从想来,读读想想,就会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冯惠文.语文教学的几个有效策略[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03).

[2]林克.盐香风色――董一菲语文教学写意[J].中学语文,2004,(19).

[3]吴芹.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4]尹淑春.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J].黑河教育,1998,(05).

[5]陈宝贵.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J].中学语文,2005,(01).

[6]王粉干.语文教学中的默读训练[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07).

[7]陈东.论语文教学驳问法[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04).

[8]张雪.浅谈为学生朗读的技巧[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05).

[9]罗玉英.朗读六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10]李春跃.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效果[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7,(11).

[11]刘智宏.朗读练习也“时尚”[J].四川教育,2007,(Z2).

[12]马一鸣,王兰菊.让语文早读课真正书声琅琅[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9).

[13]刘先之.朗读中的“停顿”[J].唐都学刊,2001,(S1).

[14]李恩洲.创造时机启迪思维[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0,(04).

上一篇: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