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06 06:43:56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动手操作学习,奠定创新基础

动手操作是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有力保障。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拼拼、比比,通过自己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并在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会学习的方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一个概念、一个公式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

二、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讨论、争辩中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1.以师爱维系学生的心。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依恋、信赖教师的情感格外明显,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与教师的情感连在一起,当得到师爱的体验时,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出它无穷的乐趣。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厌恶自己时,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同学生交流,学生心理愉悦感的产生,能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觉。反之教师没有饱满的热情去爱自己的学生,那就很难在学生身上激起师爱的体验,同时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也会渐渐淡漠。“亲其师,重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突出学生主体,营造创新环境

2.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要打破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创设有利于创新学习的氛围。在新知学习前,要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要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说说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等。教师耐心地等想讲的学生都讲了,再进一步激发没讲的同学也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加以引导、纠正。这样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倡导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引导,学会创新学习

1.鼓励质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

2.设计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

3.创新练习设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总之既不能只顾学习好的也不能只顾学习差的,要顾及全体学生能力,使学习差的能吃饱,学习好的也不能饿着,也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的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问题的开放性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告诉”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