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7-06 04:30:40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汉语”教学的影响,为“现代汉语”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师生关系对话

[作者简介]罗敏(1975-),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湖南长沙41002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14-02

随着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作为重要专业课程的“现代汉语”,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需要打破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的桎梏,转变教学模式,变革师生关系。在各个领域带来猛烈冲击的教育前沿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示,给当今的“现代汉语”教学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排斥现代主义所崇尚的一致性、规律性、线性和共性及追求中心性,它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去建构,具有非中心性、矛盾性、开放性、宽容性、无限性等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逐步孕育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论。进入80年代后期,全球许多教育家和课程与教学论学者都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的宗旨,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潮,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与讨论。后现代主义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读书》杂志,1985年美国杜克大学的弗·杰姆逊教授在北大开设了名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专题课,以此为基点和导火索,我国的后现代主义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90年代前后进入到了一个顶峰。其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冲击和影响愈来愈大,对现代教学理论也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来探讨“现代汉语”的教学。

二、“现代汉语”教学目标的思考和定位

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教育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完人”的教育,或全面教育。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认为,人是独立的存在体,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物质上或是精神上,都存在差异性。不同的人,因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性格、家庭环境、审美等等的不同,其学习的目的动机也不同。所以,“完人”的理想化教育目的存在太多的问题或不可实现性,后现代主义对其的批判让我们在现实的“现代汉语”教学实际中思考其可实现的教学目的。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学校的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其他众多的因素来决定。不强调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片面发展”更符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及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可以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成为有能力、有理想、具有批判意识的公民。

从这种主张出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的重点要解决学生的两个能力:理解、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和表达、应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工作或者教学中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问题。尽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不存在不会听、说、读、写汉语的问题,但由一门具体的语言形而上而拥有一种语言的分析能力,用汉语的思维去比较分析其他语言的能力,用汉语的理论框图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却是学生所欠缺的,这正是“现代汉语”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对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的转变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上,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教学模式不是一种空洞的虚无或存在,它有其特定的构成元素,往往依靠相关的教学因素而体现。离开了相关的教学因素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因素又是由诸多内容构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即教学手段、教学进程、作业与评分标准等)是其主要内容。

1.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不平等转变成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是“传授—接受型”,教师处于知识传授的中心地位,学生是配角。它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拥有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坐在下面接受老师所授的知识,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严重忽视了学生是具有生命与活力的有机体,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认为,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与文本(《现代汉语》教材或话语世界)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同处于学习的情景之中,与学生同存,已经失却了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者身份,或话语中的权威地位,或“一言堂”的专制地位。学生在倾听的同时,也有话语权,也能表达自己对现实言语或其他语言的见解,学生不再是教师的背影,由教师定位,而是成长于教师身边,与其并排地站立的独立存在,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影响下,学生已经能使用终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去发现不断出现的新的言语形式,或语言的变异,或不合规范的表达法,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事实中,教师不能停滞在“现代汉语”的书面知识中,而要与学生一同在现实生活中,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以人为本,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人的存在与发展是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理念。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异质性,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在过去“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到不合理的学院性的评价机制的影响,“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操纵着学生,学生的地位是受老师支配的,学生带有强烈的被动性、无奈性、无可选择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么学,学生就得怎么学。从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知识的讲授,到课堂练习的布置,再到作业的批改、内容的组织、教学进程的安排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不能有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要做的就是去死记《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语法规则,造成了教学的枯涩、乏味,致使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的不欢迎或反感的现状的出现。这种现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以学生终极关怀,不去考虑学生这一生命体的需求、学生动机,不去关心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态势,包括其共同的特征和区别性,从而让其失掉了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

3.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工具富于开放性。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是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等,都是我们组织“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工具或手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只要符合学生或教学的需求,就可以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丰富的现代化手段,创设学习的情景,让学生观看PPT演示或借助现代化手段而进入教师创设的语言学习的情景,教师不是越俎代庖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在所创设的言语情景中与学生一起去分析、探究蕴涵在言语实际中的反映语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由而独立地思考、归纳总结,去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这种开放式的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不再是影子式的教学,它把学生这群生命体也放置在舞台中心,与教师同舞同唱,不仅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与好奇心,而且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现代汉语”课的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同时现代化手段也成为教师的演示工具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认识工具、审美工具。

4.教学过程不再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是教师、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与交流,是多边活动。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过程,“教育因此成为某种储蓄的活动,学生是仓库,教师就是储蓄者”。它倡导多元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与现实世界等的多边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教师应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在现实语言中,协同合作,通过双方的努力去探索、去交流、去对话,从而获得语言的知识,发展语言的能力。在这个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化身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者。教师突出的作用在于科学的有理的组织或部署,有理有节地去带动学生在其创设的情景中去发现现代汉语的本质与规律,在纷乱的语言事实中去找到现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规律,去分析言语事实中的变异现象,或规范中的不规范现象。如我们在教学现代汉语词汇中新词的出现时,我们就用PPT展示了大量“被死亡”等一系列的“被”族新词,要学生去思考这类新词与传统的被动句的不同与差异,并归纳总结出新词出现的规律或新词出现的途径。因为这类“被”字新词是网络语言的热词,学生也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任务,也是新的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汉语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它改变了我们固守的传统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从“一刀切”的完美理想中解放出来,承认差异性、异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新性,在现实世界中去认识自我,追求真、善、美。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三福.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3]马茂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10(5).

[4]朱玲.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6]史许福.中国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7]宋晓星.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在成人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

[8]陈威.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平等与对话”的意蕴及实施[J].学术交流,2010(8).

[9]陈立民,黄涛,崔磊.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成人教育观[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10]张香竹.后现代主义视阈中的语文教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上一篇:关于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构思 下一篇:如何进行观后感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