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怎样体现“文化味”

时间:2022-07-05 02:57:28

数学教学怎样体现“文化味”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是数学文化的启蒙,主要包括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数学趣题、数学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丰富学生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小学数学的数学文化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数学文化的教学呢?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知识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很多数学文化表现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一年级的“阿拉伯数字的来历”,三年级的“平年和闰年的来历”等,这些数学文化本身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因此把这些数学文化的教学融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教学:

教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仔细观察表格里的年份,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

教师:按照这个规律你推算一下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引导学生得出2008年是闰年,因为2004年闰年,再过3个平年,第四年一定是闰年。

教师:201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2012年呢?

教师:人们把每4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的规律称为“四年一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教科书111页上的“你知道吗?”

学生看书后,全班交流。

教师:谁来解释一下“四年一闰”是怎样来的?

学生解释后教师追问:书中还提出的“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来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明并板书:“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这个教学片断把数学文化的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从日历上初步感知了“四年一闰”的基础上,用数学文化的阅读加深学生对闰年的来历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四年一闰的现象。这个数学文化从天文知识的角度解释了四年一闰的由来,成为了年、月、日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文化解读既理解了所学知识,同时又感受到数学的文化积淀,从中受到文化熏陶,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教学后进行数学文化的阅读,体会数学知识发展过程

有的数学文化要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但是更多的数学文化要在知识教学过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比如在教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了小数以后,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教师:同学们在小数中认识了小数点,你知道小数点是怎样来的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们的教科书上面安排了一个数学文化,题目是“小数点的由来”,看一看这个数学文化,你从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翻开书自由阅读数学文化“小数点的由来”。

教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略)。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从数学文化中我们知道小数点是由人为规定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早提出小数表示方法的人是我国元代的数学家刘瑾,这是我们非常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下来后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有关小数点的知识。

这个片段将数学文化的教学放在了知识教学之后进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架起了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的中介和桥梁。这样的教学,把数学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数学学习更加丰富有趣。

三、将数学文化延伸到课外,拓展数学学习空间

把数学文化延伸到课外,能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要注意的是学生课外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带有很强的自主性,但是学生的自主研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更有成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课外学习数学文化进行指导。

1.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网络中的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故事中的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2.阅读有关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数学的发展是富于创造的艰辛历程。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的数学发展史,使数学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承。如“数”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在兽骨上划杠或用绳子系扣到抽象符号的出现(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符号、巴比伦的三角形符号、中国的甲骨文符号) ,再到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这不是单纯的符号演变,而是人类智慧结晶的磨炼过程。

3.写数学日记。学生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其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会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不仅可以由此知晓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办数学小报。办报需要学生具备版面设计、信息收集、美工誊写等能力。为能使小报吸引读者,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充实小报内容,如:自编数学童话故事、收集数学家的轶闻、介绍学习方法、选编数学趣题等。通过办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5.制作手工模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知识才能真正被其掌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动手实践作业,如制作钟面学具、设计建筑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通过作业,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文化,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深化数学文化理解

组织数学文化的小课题研究,是把数学文化从简单的阅读、学习深入到研究的范畴。小课题研究不等于课外数学文化的了解和阅读,从形式上看,课外数学文化的了解和阅读是个体的、松散的,而小课题研究是有组织的,要发挥群体的智慧。从研究的目的看,课外数学文化的了解和阅读比较随意,看到什么材料就了解什么内容,而小课题研究在课题方案中就有研究目的,因此目的性很强。从研究的方式上看,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是方案中预设的,在预设中就考虑了研究方式的科学性,所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更科学,更容易接近数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所以小课题研究不同于课外数学文化的了解和阅读,它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都更强,研究内容也会更加深入,学生还可以学习一些科研的方法,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现实意义的。

小课题研究一般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进行,在高年级进行效果更好。首先要确定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既要与数学学习紧密相连,又要体现科研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圆周率时就可以确定“从圆周率的由来看数学发展”的小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以对圆周率的由来为研究线索,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的发展过程,体验数学文化的积淀,从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要由学生自己组建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然后按研究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束后写出研究报告,组织学生答辩。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把数学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促进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江津区油溪小学)

上一篇:阅读教学要在“读三遍”上做文章 下一篇: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