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文摘

时间:2022-07-05 12:48:05

区域经济文摘

三类国际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政策选择和制度完善中,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虽已形成,但对各个参与主体的责任划分还需要明确界定,各类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参与方式需要进一步明确。

国际上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政府自身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要角色。政府干预市场和社会的方式很多,在公共领域直接供给服务和物品、强制、禁止、外包等。在国外,公共服务通常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或者说,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提供的。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看,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越来越多地扮演制度的安排者角色。

二是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方式。美国学者研究发现,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在教育领域联合起来发挥不同的作用,诸如提供一系列的金融(诸如设施、工资)、政治(法律、可信度)、组织(诸如课程、管理)的好处。跨部门的合作有利于提升部门优质服务的能力。主要方式有:签约外包、特许经营、公私伙伴关系、混合策略和合作生产等。

三是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主要有志愿生产、运作“社会企业”项目等。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国际视角》

经济转型可扭转生态赤字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10年《全球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工业化过程日益增长的资源能源需求,导致中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中国正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据相关监测数据,北京PM 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污染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污染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

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头,而控制环境和生态污染必须从生产、消费、能源、环境、制度等层面入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生产因素。未来生产方式能否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如何实现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及其对资源可再生能力提高的平衡,将是最关键因素。

消费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人均收入与人均生态足迹有很密切的关系。提倡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降低能耗,是国家在理念和战略上应该大力引导的。

政策因素。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行和深化有效的减量化策略,包括制定完善资源真实成本定价体系,建立绿色核算与审计制度,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实现能源的梯度利用,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等。若要雾霾尽速散去,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摘自经济参考报《雾霾凸显中国“生态赤字”》

推进城镇化社会改革需同步

候鸟般往来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其权利和生存现状正展现着“人的城镇化”的迫切。在城乡二元治理的图景中,农民的权利需要通过土地落实,而城市居民的权利和福利多附着于单位和户籍。无论是城乡居民的医疗、住房、养老保障,还是面临社会风险时能选择的救济渠道、能调动的社会资源,都以这种二元治理方式为大致框架。而农民工既无土地立足,也无单位保障,其权利的落实和福利的分配,正处于转型期巨大的社会裂隙中。

未来中国想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同时改革社会治理方式,完成社会公平建制,而这些都会首先并且灵敏地由农民工权益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其实并不仅关涉农民工群体,由他们的公平诉求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将解放更多的广义的“被剥夺者”。而一旦权利分配依照公民身份,而非附着于户籍、背景、职业、阶层之上,每个社会成员都将因此而受益。

――摘自燕赵都市报《“人的城镇化”需与社会改革同步》

上一篇: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广元:利用政策与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