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07 17:30:29

区域经济专业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种类,它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它同属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范畴,主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素质、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从区域内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跟随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进行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内人口综合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1.政府的政策倾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会受到政府政策倾向的影响。例如当地政府部门重点推动高新科技产业,相关政策必须向此方面倾斜,那么当地企业如果开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相关的项目、高校开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相关的科研,必然会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此推动的人才需求就会成为当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关注的重点。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倾向,调整、更新当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走在企业之前,抢占先机,可以使高职院校发展的更好更快。2.社会市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所引起的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大量从业人员由原来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产业及服务业转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决定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二者紧密结合、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把握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创新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区域经济特色我国有十大经济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建设重点是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农业以玉米、大豆和甜菜为主,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在地处东北三省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土经济发展重点来设置与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或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而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以及全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根据东南沿海经济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此地的高职院校就应开设与生产各类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及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掌握前沿技术,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校专业设置,更新相关课程内容,高职院校才能立足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4.区域教育资源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受到区域教育资源的影响。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时,需要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除了学校内部原有的物质资源,包括教室、各种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人力资源,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理论课专业教师、实践指导师等;还有其他当地社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各省市图书馆、与文化、科技相关的博物馆,与所开设专业相关的企业等等。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才能开设专业,也不是学校想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无论是否具备开设条件。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为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服务,如若不具备条件就任意开设专业,教学质量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失去初衷。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决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及行政经济政策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表现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因此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区域经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而当地高职院校如果开设的课程以服务业为主,或以高新科技为主,那么会造成大量的人才剩余。区域内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参考当地区域经济结构,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专业设置,也不能仅仅根据热门专业设置本校课程,要充分贴合地方区域特色,才能长远发展。2.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影响专业结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于大量的人才需求定会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也会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所培养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也会越来越有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当区域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对于劳动力类型的需求也会随之产生变化。高职院校的也要根据转变后的区域经济结构实时进行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更新。使得专业结构能紧跟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免造成大量人才滞留。如若高职院校不能体现出其职业性和适应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区域内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更新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技术支持方面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随着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变化,将行业领域内的前沿的、先进的技术更新到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补充课程内容,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这无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发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已经入职的企业员工也需要与时俱进,定期进行培训,以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学习行业的先进技术。而高职院校无疑是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最好场所。区域内紧跟社会发展、经济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的高职院校,能够为前来培训的企业员工拓宽视野,使其了解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运作模式,使用的技术等等。企业前来接受再培训领导者及员工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提升原有的管理能力、相应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怎样根据区域经济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

(一)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学校课程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的调整专业设置,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在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上,高职院校需要跟据当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在专业设置之前,需要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评估,所设置的专业也需要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要注重实践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路线贴近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要紧跟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在课程的内容上也要时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线,贴近经济发展路线。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反映学生将来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尽量做到学生实训课程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确保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践上的优势。

(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应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区域内缺乏什么样的人才,最明白的人莫过于区域内部的用人单位,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邀请用人单位、制订、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路线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骨干专家、企业高管等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中来。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的适应与满足区域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1.中职教育的特点

中职教育招生对象面向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与管理上难度都较大。另外由于离开传统教学的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态和阅历都欠成熟,导致缺乏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意识,因此我们在中职教育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应对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中职教育更好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2.中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中职教育无论从办学还是招生,不同于高等教育面向全国范围。中职教育一般地域性较强,局限于某个区域内,因此为该区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基层劳动者,从而带动了区域内的整体劳动者素质提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就广告行业来说,广告设计可应用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推广,也可助力企业提升公众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基层广告制作人员,从事宣传海报、图册的具体制作,宣传促销活动的文案执行等,提升企业宣传水平和质量。因此广告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范围的经济综合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中职教育的投入及运行机制,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分布。同时区域经济也反映了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科建设应以区域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广告设计作为支撑全行业的技术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但不同的区域经济状况也使得不同区域的广告设计行业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无论从行业角度、应用深度、设计方向以及新理念新技术的使用等,都存在差异。若中职学校培养的广告从业者不能符合本区域的发展状况,则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供需不和。

二、当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发展对广告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不同于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广告设计师的目标,中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广告制作人员,才能使得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近些年,笔者通过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

1.专业与人才定位模糊,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广告产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中职院校跟随形势办起了广告设计专业,但对这个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职业学校多数都开办了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导致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而中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逊色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比本科院校少,如果在专业能力上没有优势,那么毕业生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当前广告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际广告运作人才、广告高层管理人才、营销策划复合型人才、创作设计人才及制作技能型人才。有些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贪图“大而全”的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而让学生找不到准确的专业定位。造成就业困难。

2.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欠缺,达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合理规划,很多院校对师资力量并没有足够重视,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了中职学校的专业发展。一方面由于广告专业的快速增加,全社会对于师资的需求增大,很多高学历毕业生未经社会实践就承担起了广告专业教学的责任,导致学生学不致用;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每天疲于上课,没有多余的精力对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不致用。另外,很多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前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问题。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和长期规划,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由于对专业定位模糊,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些中职学校因人设课,只针对现有师资力量开设部分课程;有的学校以设备设课,对某些不具备条件的课程采取回避策略;有的学校甚至无法保证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的持续稳定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中职教育广告专业的课程目标着重于培养基础人才、提升技能,才最有利于良性循环。

4.学生综合能力对社会适应性差,难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

由于中职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后无法升入高中的学生组成,因此学生在学习积极主动性上欠缺,加上本身知识基础薄弱,从工作适应性上看,多数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加上缺乏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导致就业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也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当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只有重视两者关系,解决中职教育中的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

1.区域经济发展对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要求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必须契合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区域内企业培养合格的广告专业工作者。专业建设水平要高于社会需求水平,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承担起吸引先进技术的责任。在专业建设上,应突出本区域特点,对区域内重点的行业、特色产品等有一定的专业积累。

2.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制定自身发展目标。若区域内经济发达,社会与公众对广告业的认可度高,新技术新应用实施度高,则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走高端路线,多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益求精,在实践上寻求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学生实践基地。若区域内经济欠发达,社会对广告业的认可度偏低,则专业建设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具有广告制作基础能力的劳动者,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营销从而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致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为区域企业培养人才为目标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为区域内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与制作从业人员,贴合企业人才需求,在充分调查企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可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还可做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使得专业建设与企业实现良好的互动。

4.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兼顾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要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文本质,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环节应放眼学生的长期发展,在稳固扎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未来职业所需能力的延伸。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打造多元化的模式创新,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实践优势。了解区域经济特点,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找准建设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关键,达到教学与就业双赢的目标。

四、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

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是一个逐渐摸索、不断总结和改进的过程,要稳步求稳定,实践证成效。

1.通过充分的调研实现合理的专业定位

改变过去专业设置的随意性,通过与区域内大中小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企业与学校沟通的平台。每年学校与企业进行两次固定沟通,可以以学校到企业调研的方式,也可由学校出面组织企业人力资源调研会,或者通过对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得到准确的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本年度的学科建设。在狠抓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对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与部分企业实现定向培养。

2.双师制和实践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

师资建设上,扩展师资渠道,提高师资水平。吸引区域内广告行业的优秀从业者担当兼职教师,专门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程以及美术功底的训练,开设素描、色彩、平面设计基础、创意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课程。同时,适当减少纯理论的照本宣科,改为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设计、制作软件的教学课程中,如PS、CDR、室内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试验课程的模式,采用全课程试验教学,利用最新的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学生即可进行实际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上传至云平台,教师可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检验。同时在学科的考核上,以课题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以一些实际的案例作为考核题目,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前进行了社会实践。此外,可在校内建设广告工作室,对外承接企业或个人的设计要求,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册设计、名片设计、展板制作等广告设计与制作业务,完成任务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作为教学之外有效的实践补充。当然,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方式与手段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还应随着区域经济环境的微妙改变来不断调整,做到顺势而为,蓬勃发展。

五、结论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为区域内输送大批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广告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均有涉及,因此人才缺口非常大。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存在价值,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建设以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广告设计专业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只有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立足于为区域企业提供优秀的广告设计、制作人员,才能切实提高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价值。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应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摒弃旧的理念,打造社会认可的特色专业。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区域经济;比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30-02

一、引言

中国大陆最新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专业市场的数量接近十万家。2011年中国年交易额突破一个亿的专业市场共有5075家,整个交易额已突破了8.2316万亿。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经济起飞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拥有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699家,市场经营总面积9172.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55%;市场店铺总数108.41万个,同比增长7.02%;市场经营商户总数93.53万家,同比增长6.49%;市场成交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86%。随着专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产业集聚程度增加,形成洼地效应,从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某种普遍的影响模式,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构建东方丝绸市场发展、绍兴轻纺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调整这些因素,来提高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和浙江绍兴轻纺城2001-201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苏州经济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绍兴经济数据来自绍兴统计年鉴,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数据来自深圳证劵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的选取,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构建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李雪梅和张素琴(2009)选取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19个指标,本文认为GDP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指标,其它指标与之的相关性较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因此选取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

2.解释变量。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展的指标选取,贺佼萍(2008)认为准入状况,摊位租金,经营户变化,市场的美誉度,市场的诚信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场管理制度等24个指标能反映专业市场竞争力水平;张芳(2008)认为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有成交额、人力资本状况、服务设施条件、行业协会、利润增长率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本身的特征、指标可量化性以及指标可获得性等因素,最终确立了总资产、股东权益、每股收益、利润总额、营业房出租毛利率、董事平均报酬这6个指标代表东方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相关性分析

从表2、3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GDP与专业市场的各个指标间具有较好相关性,基本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总资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的总资产对苏州区域经济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方丝绸市场的资产规模的扩大,没有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东方丝绸市场的资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其房地产和热电厂的贡献,专业市场的规模没有显著增加,因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绍兴轻纺城的总资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即绍兴轻纺城总资产和区域经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增长极观点看,公司总资产越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作用越大,这种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集中产生规模效应,使得专业市场发展规模更大,最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股东权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的股东权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股东收益和区域经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股东收益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现代企业从长远目标是最求股东价值最大,股东价值则体现在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即管理者在以后各个年度为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前景越好,专业市场随着发展,专业市场的发展带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3.每股收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的每股收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东方丝绸市场的系数为负,绍兴轻纺城为正,说明东方丝绸市场的每股收益不但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而起到阻碍作用。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指标之一,通过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计算,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正确运用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对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和盈利能力进行评价,进而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轻纺城的公司业绩相对较好,股票价格相对较高,投资者的信心较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东方丝绸市场整体业绩较差,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4.利润总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的利润总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专业市场的盈利状况是一个市场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专业市场利润增加,是其效益提高的主要体现,专业市场效益提高,就会通过外部规模效益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5.营业房出租毛利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绍兴营业房出租毛利率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均为负,而东方丝绸市场的营业房出租毛利率对区域经济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营业房出租毛利率提高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营业房出租毛利率提高,即其出租费用升高,可能会使潜在租房者不断流失,也可能会使原有租房者停止续租,从而导致专业市场个体商户减少,顾客人流量减少,进而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6.董事平均报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薪酬方面看,董事平均报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均为正,即董事平均报酬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可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是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并参照社会和行业的平均水平确定的,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和业绩奖励相结合的模式。所以采用适当的薪酬激励方法,可以促进公司及专业市场的发展,也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根据文章的结论,我们提出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规模。一是拓宽业务范围,强化品牌效应,增加新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顾客;二是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个体商户,扩大专业市场现有商铺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对专业市场进行规模升级,扩大专业市场的面积;三是增强专业市场团队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实现更好的赢利模式,从而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规模。

第二,在培育和加强传统有形市场布局和拓展的同时,新型商业业态如电子商务市场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为了促进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完善以下配套措施。一是努力改善市场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完善网上资金支付、结算及相关融资配套等金融服务;三是与相关信息平台、媒体平台的有机融合;四是加强专业市场的诚信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信用环境。

第三,在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应当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设置划行规市、纺织服装检测、创意研发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咨询服务、完善配套物流等。同时,在区域分工合作中,重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适当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第四,适当降低营业房的租金,使公司在盈利的条件下,能吸引更多的商户,从而增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客流量,促进区域产业集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五,完善公司薪酬激励制度,根据企业文化、董事个人情况,并做到科学、灵活和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让其在公司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第六,市场辐射区域的各政府也有责任通过一揽子宏观政策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利用共享的专业市场平台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如通过采取来料加工、产业园区等政策接轨市场,主动吸收、承接核心区转移的现代产业,加速区际交通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张素琴.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9):204-206.

[2] 贺佼萍.专业市场的电子化发展[J].现代经济,2008(8):137-138.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一)专业设置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适应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校与之相契合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法学(海商法)等10多个等面向海洋的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的20%左右。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适应性分析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我校与之契合的有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计算机类等近30个专业,占我校现有专业的45%左右,从比例上看,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分布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协调,但这些专业中,背靠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或不可替代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大规模多对象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

(三)传统通用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根据厦门统计局的《2012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分别增长0.4%、12.6%和11.7%。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是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一区三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贸、航运物流、会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学校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数量不多,有些专业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专业的办学力量还不强,主要服务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科与专业是“源”与“流”的关系,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融合、优化、发展”的总原则,以理顺专业关系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做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以及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专业相对集中,使调整后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体,推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凝练特色,提高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契合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增设相关新专业,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专业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做强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及相关学科,以适应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与优势,应当积极培育为海洋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需要的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人才。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调查研究预测,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设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运网络经济人才及邮轮经营管理人才等11类复合型人才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急需人才。学校可结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设新专业,如结合学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增设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学校海上专业及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及土木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二是强化特色,在现有专业中凝炼涉海方向。如结合厦门游艇基地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可增设游艇驾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增设游艇设计制造方向;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学类专业可增设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保险方向等;按照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规划以及海洋旅游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闲与海洋旅游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邮轮经营管理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可结合学校海上专业优势,发展海上通导方向,培养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结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水产品加工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渔业机械方向和港口机械方向;结合福建省建设海洋强省的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增设水上运动休闲方向等。三是加强对传统通用性专业的调整、融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传统通用性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如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可增设涉外法律方向的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增设增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结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总体大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增设翻译方向等。此外,对于某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可进行撤销、归并或调整。

(二)整合资源,搭建专业平台,增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群按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全校带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和平台统一集中,优化重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运行,面向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使用。各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的需要申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加入各种项目,尤其是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应接受其他专业学生的使用申请。同时鼓励各平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结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机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等学校层面的学科支撑平台,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群甚至整个学校实力的提高。

(三)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的基础上,更要强调专业内涵的建设,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校要在建设部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时,遴选建设一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形成三级建设体系,以专业内涵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强化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鼓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及时、大胆的吸收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鼓励创新和实践,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能够扬长避短,办出特色,以满足行业、产业集群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校内专业评估及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调整,时间跨度长,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学校要完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建立人才预测机制,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保障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发展前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学生就业形势等重要因素,将学校现有专业进行分级,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从而确定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方向,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区域经济差异化增长在我国一直是一个突出的经济难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基本维持:东部地区发展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迟缓的局势。

据统计局数据表明,在1978年至2004年间,东部地区的比重由1978年的514%上升至2004年的584%;中部地区由1978年的366%下降为2004年的320%;而西部地区则由120%降至96%。而在政府加大了对西部的扶植政策后,西部地区的所占的GDP比重有明显的上升,但与东部地区的差异仍是有相当距离的。2010年东部地区占全国GDP比重约为57%,而西部地区仍然只占不到19%。

专业市场即为行业集聚的一种市场业态,在我国目前的专业市场主要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批发市场,金融园区等。专业市场在我国的分布也明显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在这里主要研究专业市场中的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区和华北区,光这两个区域就占了全国批发市场总数的57%以上,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并呈现东、中、西南递减分布的态势。

一、专业市场投资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一)专业市场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专业市场的投资定位决定了该市场的发展前景,这也是由专业市场投资的动因决定的,投资者之所以会投资新建一个专业市场,是建立在对这些有利条件和原因的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由能够决定未来走势的、具有升值潜力的宏观方面的需要所组成的。其动因主要有:第一,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第二,分工发展的需要;第三,外贸发展的需要;第四,相互依赖性的需要;第五,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这种动因驱动下的投资对专业市场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专业市场投资定位对地区商圈的影响

商圈也称零售交易区域,是指以零售商店所在地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商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是商圈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一个地区的专业市场的投资建立对商店的集聚作用是很明显的。

一个具有规模的专业市场的发展也能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商圈的发展。特别的,当一种具有规模效益的专业市场所投资的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时其带动作用就会更加明显,也就表现出一般主导产业的带动和扩散效应。具体的有:回顾效应,前向效应,旁侧效应。

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一个流动性非常大的“鸡毛换糖”的集市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扶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享誉国际的小商品批发城,义乌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经济体,发挥了重要的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带动了物流、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种专业集聚的带动下义乌已发展成为以商品展示为主、洽谈、接单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批发市场,并建立了网上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的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功能,实现交易方式的国际化。市场的发展将义务地区经济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义乌的商圈急剧扩大,目前义乌的主要市场有宾王市场、针织市场、会展中心、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等的专业市场。这些市场的集聚使得商圈吸引力大增,将几个小商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商圈,边际商圈大大增加,影响力从周边购买者扩张到全国,甚至海外。

2.专业市场的投资影响地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研究表明,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在于产业结构是由投资结构塑造出来的,并由投资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投资,社会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也是通过投资来实现的。一个地区的各产业的资产结构配比,资产的技术装备水平高低,取决于社会投资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加之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那么一个地区的专业市场投资的选项也就会影响地区的产业结构。

(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对专业市场投资的选向作用

1.地区选择是专业市场投资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分析因素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编写的《工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手册》,一般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可分为机会成本、初步可行性分析、详细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与决策四个阶段。而在机会成本分析中就要进行地区分析。同样的,对专业市场的投资可行性分析也是要进行地区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及所预计投资项目的发展可行性是进行投资分析的重要方面。

2.从城市群的分布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专业市场投资的影响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产业结构 高职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04-03

高职专业群建设是指高职院校为提升其高职专业建设的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将一些拥有共同基础的若干相近专业组合成群,通过组群实现这些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新常态下,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高职专业群建设水平和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能力,已成为广西沿海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后,其发展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实力全面快速提升。从产业结构考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第二产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根据广西各年的统计年鉴数据,2000年广西沿海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分别是31.1∶26.0∶42.9,2007年已发展为20.9∶40.7∶35.1,2013年则变为15.42∶43.54∶41.04,2015年发展到13.8∶43.1∶43.1。三次产业结构顺序由2000年的“三一二”发展为2015年的“三二一”,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6.2%,产业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入了一个高增长的工业化阶段,现代临海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沿海特色园区经济蒸蒸日上。例如,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值超千亿元园区已有两个、超亿元企业则有490家,初步实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键在产业,支撑在产业,重中之重是工业”的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项目有2375个,涉及5大领域,投资总额将达到2.6万亿元。重点打造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继续推进深水航道、大能力泊位和集装箱码头等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发展优势的区域,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具活力的新一极。

二、广西沿海高职专业群现状及发展趋势

广西沿海包括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3个设区市。目前,沿海3市共有6所高等院校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专业群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高职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群的人才需求变化,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分析表1中的广西沿海高职院校高职专业群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广西沿海高职专业群建设整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高职专业群集中在第三产业。从表1可知,广西沿海高职院校开办专业总数149个,涉及专业点92个。从布点上考察,第一产业类专业0个,第二产业类专业21个,第三产业类专业71个。92个专业点覆盖各产业的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0%,第二产业23%,第三产业77%。在已开设的专业种数上,第三产业类专业占绝对多数。从专业组群状况考察,广西沿海高职院校初步形成9大高职专业群,其中财经、文化教育、艺术类的规模排前三位,均属于第三产业。广西沿海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集中在第三产业这一现象,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相吻合,也正好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影响以及高职专业群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

(二)财经类专业群非常热门。从广西沿海高职院校高职专业群发展状况来看,各院校都有大举向财经类专业群拓展的趋势。除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外,有5所院校组建了财经类专业群,共开设33个专业。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二是财经类专业群在招生录取时文理兼收,有利于完成招生任务,扩大办学规模;三是财经类专业群的基本办学硬件指标不太高,这样高职院校在起步阶段可以较低的办学成本完成人才培养。

(三)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广西沿海6所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专业群建设,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筹)]重点在普通本科层次专业群建设,特别本科涉海专业群建设很有成效,对于高职类专业群则逐年压缩规模,目前只有5个高职专业招生。从专业群设置情况来看,只有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继续保持原有一个专业群为主体的特色,钦州学院和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形成两个专业群为主体的状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北海职业学院、广西英华国际职业技术学院则形成了3个以上专业群竞争发展的多元化状况。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反映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

三、广西沿海高职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群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专业群建设是一场涉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刻改革,是建立在对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的技术能力要求的若干个专业整合的基础上的内涵建设举措。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只是一些专业的简单组合,缺乏系统规划,设置不够科学。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按专业的行政归属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只限于二级学院或系部内部;有些高职院校按专业的学科属性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只限于学科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很少会出现跨二级学院或系部、跨学科组群的情况,甚至有的学校还主观臆断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组建为专业群。这样,办学资源无法得到共享,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瓶颈无法突破。另一现象是有些高职院校的高职专业群建设一味地追求数量,既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也不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需求,最终不能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

(二)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求有较大差距。目前,制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人才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广西沿海高职院校开办了9大高职专业群92个高职专业,每年毕业生规模约7000人。这个培养规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每年约10万人才需求量的缺口下,仅仅从数量上看已经是远远不够了。从整体来看,广西沿海高职专业群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相对偏大,约占专业总数的77%。这种专业群结构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二三产业各占43.1%的产业结构现状不相对应,也与全面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人才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另外,在专业群与产业群有效对接上,由于缺乏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广西沿海高职院校高职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需求仍然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专业群科技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不强,在实用技术开发方面对地方产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三)缺乏相应的专业群协同发展机制。从目前状况看,广西沿海高职院校已经把高职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从行动上开始了高职专业群建设,但专业群建设的群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师资配备、工资绩效、招生就业等仍停留在原来的专业建设思路上,其他的配套基本上还是空白。另外,都依托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广西沿海高职院校,在高职专业群建设上没有以开放融通的视角来构造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不能形成配套的课程合作体系,束缚了专业群的协同共进和创新发展。由于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广西沿海高职专业群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机制,从而引发建设重复、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问题。例如,广西沿海6所高职院校,其中5所都在倾力扩张财经类专业群。结果教育教学资源过度向财经类专业群集中,其他产业群没有对接或对接不力,导致区域专业群结构失衡。

四、构建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专业群的对策

(一)构建有效对接地方产业群的专业群。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为导向,依据“宽口径,多方向”的理念来规划设置专业群。因此,在规划设置专业群时,应加强对区域产业群现状及其发展阶段的分析,了解产业群的人才需求状况和专业群的实际培养能力,预测产业群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层次结构和专业能力。高职专业群只有把握住区域产业群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共赢。由于产业群与专业群之间存在着联动发展的关系和效应,因此也要分析和整合区域现有的高职专业群建设资源,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紧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引领区域产业群的发展和促进新的产业群的产生。

(二)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适度超前性。高职院校高职专业群建设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保持专业群适度超前产业群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群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同一产业群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中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动态化和差异性常常影响或决定专业群的方向定位,同时也是专业群建设的特色之处。因此,在高职专业群建设时,需对相应的产业群进行充分全面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工作,也就是说,不仅要充分考虑专业群对应产业群的人才需求结构,同时还要考虑人才需求结构随经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使专业群的设置建立在与产业群的发展相匹配的基础上,谋求专业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高职特色品牌专业群。高职专业群建设必须依托于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下转第8页)(上接第5页)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利用自身的办学基础,重点组建区域特色专业群,提升特色内涵和品牌形象。例如,北海职业学院港口物流专业群就是在原有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这个专业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特色产业群,与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南宁港等多家港口企业合作,整合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组建而成的,目前已经成为广西沿海最具特色的高职品牌专业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产业群提供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高职专业群与特色产业群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黄建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取向[J].广西社会科学,2015(1)

[3]本报重点报道组.培植大产业打造新一极[N].广西日报,2016-03-16

[4]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依托北部湾经济区的广西沿海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刘长英(1972― ),男,湖南溆浦人,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7篇

(一)没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查显示,很多园林类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体系,也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与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考核等事宜相关联的细则,导致一些教师得过且过,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二)师生比例不合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少根据对黑龙江省5所园林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师生比普遍达到1∶20。近年来,学校已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有所改善,但还有一些仍很不平衡,师生比例最高的学校达到1∶31,师生比例最低的学校的也是1∶15。从高职教师承担的任务来看,不仅有传统的理论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指导任务。并且因为生师之间的比例偏高,导致高职高专教师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已倍感疲惫、精力不足,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很多教师本身就缺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得到更好的补充和提升,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相对也就比较偏少。

(三)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的专业教师很少目前的高校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尤其是“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没有比较健全的制度机制来制约,有些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的实践学习;学校与园林企业合作只是表面形式,校企合作的共同锻炼、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专任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每天都是满负荷的教学任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大约是50%。

二、以校企联盟理事会为契机,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措施

高职教育要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来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类高职院校,为当地的一些园林企业单位输送较为优秀的技术型知识分子。这就要求打造一支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技艺优良,而且要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3]。

(一)完善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再教育培训制度自主培训、校本培训和校外企业培训可以作为专业教师再教育培训的三种培训方式。加大经费的投入,每学期制定合理的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与方案;按照计划分期分批地将专业教师分配到园林企业、苗圃、施工现场参加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学历进修、岗位实践培训等。也可以通过校内聘请专家、国内参加学习班、国外出境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鼓励专业骨干教师申请第二职称,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

(二)建立健全专业教师挂职企业锻炼奖惩机制完善《专业教师下企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校企合作师资建设方案》等相关制度,统筹要求专业教师每学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实践不少于1个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流动培养机制,将企业请到校园,让教师参与企业的运营,协助企业完成科学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任务。对于专业教师走入企业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表现不好的给以相应的惩罚。(三)加大校外兼职教师聘请力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以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着眼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技能熟练的人员组成兼职教师的资源库[4]。由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开展专题讲座及其相关的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职教师也可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以及教材的编制、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与教学实践。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促进教师团队发展。培养专任教师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兼职教师即高级工程师为校外专业带头人。通过校外专业带头人提高高职院校校内专业带头人的实践技能。大力提升校内专业带头人的行业、社会影响力,使其尽快成长为具有高知名度的教学、生产、科研领军人物;利用校外专业带头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同时提升校外专业带头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

(二)应用型教学队伍建设成效学校要求以任务作为驱动,动员教师走进园林企业锻炼、实践、服务。如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生态工程系园林类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32人。通过考取职业证书,目前已有国家林业局考评员11人,2人获得造价员证,5人获得景观设计师证,1人获得国家二级建造师证,14人获得花卉工考评员证书。“双师型”教师由原来的20人增加到32人,形成了一支“名师+骨干教师”兼备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拥有如此的专业教学队伍,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因为教师获得了行业中相应的资格证书,证明该教学团队对园林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具有为企业行业服务的资格和能力。

(三)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以黑龙江省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着眼点,特地聘请了行业专家、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具备熟练技能的人员等组成了一支大约3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由骨干、专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兼职教师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教材的编制和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

(四)建立了健全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中出台了《行业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在骨干院校验收中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该在选择合作企业及合作方式上下功夫,让校企双方达成共赢。例如园林企业,合作的内容可以是校外实训基地和兼职教师等;学校可以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以及企业咨询和培训服务。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8篇

大连是继北京、上海、深圳等被跨国公司看好的发达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枢纽,大连的区域经济对我国乃至亚洲有着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对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连的港口口岸及航运中心地位是大连经济特性的主要表现,伴随这一经济特色,是装备制造业的兴盛繁荣。在装备制造行业里,通信、电子设备分量不可小觑,仅在大连开发区,电子设备加工类如佳能、东芝、日本电产、欧姆龙、美国莫莱克斯、inter公司,大连德豪光电、中美合资路美芯片等大型合资企业就举不胜举。这样的经济环境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是地域经济给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提供的先天条件。

二、电子系状况

然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我校电子专业招生却连年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就是电子专业还在应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目标,仅仅靠培养电子装接工从事简单的生产线作业,必将被新的技术迅速淘汰、被新的人员替代,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迅猛,市场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拿我们的电视机举例,从显像管时代进入液晶时代不过10年,而液晶屏幕的生产线已经更新到8代半,京东方已经在筹资上第十代产品、生产4K电视机了,所以我们的电子专业不能不紧跟形势,再原地踏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有过很重要指示,《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所以电子系的改革是顺应形势。

三、电子行业的发展———光电子产业崛起

拯救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行动,抢占技术与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制定出各项引导措施和扶持政策。2009年10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第559号国务院令,从此,“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成为我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落实与实施,带动了光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美国现在进行的光伏计划就是用高亮度LED代替现有路灯照明,这将节省全美40%以上的电力能源。同样日本进行的国家阳光计划也是要将路灯全部替换成高亮度LED。在能源存储和动力电池领域,天津力神、深圳比克等锂电池的专业开发生产企业等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开发出的锂电池已经进入动力汽车市场。随着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逐渐枯竭,新的替代能源技术与应用的开发已经成为各国关注重点。前几年日本地震造成的“核电危机”,使得人们对核电的利用更加谨慎,从而给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太阳能作为洁净和无枯竭的新能源被期待广泛应用在汽车、电站、移动建筑设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毋庸置疑,光电子技术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产业的发展势必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打开就业市场,国内现有的该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迅猛扩大和提升。光电子产业是光技术与电技术的结合,是光与电的有机转化互动。是新兴的技术与产业,是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支柱产业。

四、大连市光电子技术产业现状

大连是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四家之一。大连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花园口开发区拟建设成太阳能产业基地,日本四国电力等九家相关企业即将投资落户,这将在带动大连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大连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大连光电科技领域繁荣兴盛,也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学校设立光电子专业提供了无限生机。光电子产业生产投资巨大,用工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电子信息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基地。

五、举措

随着集成电路、液晶、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这给职业教育打开就业市场带来的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就从从就业市场现状着手。在这个行业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技术工人几乎很难找到,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满足像因特公司、京东方、上广电、大连路明集团、大连德豪光电这样科技产业的用工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建立一只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合格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专业队伍,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目标定位在探索高科技领域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易于职校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学规模。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掌握用工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认识熟悉用工单位的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和人力资源部门达成用工的共识和人才培养计划,确立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课程,建立和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编写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材。

六、结束语

以区域经济为背景的专业改革,其价值在于:顺应“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及新能源”这一国策,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一条专业设置的新模式。有国家政策做“天时”,大连地域经济为”地利”,发展职业教育做“人和”,电子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电子系增设光电器件专业,是顺应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的举措。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9篇

王忠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中撰文,诠释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跨界属性,剖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逻辑衔接,进而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它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其专业的设置、布局、调整和变革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变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跨界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传承的跨界属性,要在继承传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赋予技术的新要求,培养适应不同技术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2.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跨界属性,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类型、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主要包括专业属性和产业属性两个基本特征;3.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跨界属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和产教互融三个方面。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辑衔接体现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1.理论基础,包括专业论、人才论、技术论和多元论;2.逻辑方法,包括认识方法论、实践方法论、辩证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跨界属性和逻辑衔接,作者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与建议:1.理念引领。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意思维。2.结构对接。保证专业结构的优化性,包括专业设置类别的优化性,专业设置数量的优化性和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性。3.平台搭建。保证专业育人的技术性,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鼓励制度,同时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双赢。4.品牌建设。保证专业内涵的持续性,需要做到以质量为准则,走内涵发展道路,并且融入产业属性,市场化办学,以及实施国际化策略,扩大影响力。5.特色彰显。保证专业建设的区域性,其中包括专业理念的区域性,专业布局的区域性,实训基地的区域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区域性。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模式

一、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内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历程,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且为了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扬长避短,并且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我国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区域产业的发展、转型和升级,旨在推进区域的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以往以传统型产业为主的局面,同时培养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旨在使得更多的产业工作人员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社会的发展形势相适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的高质量、高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在为社会的各个行业输出人才,在上个世纪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产业人才输出地,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逐渐发展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也逐渐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体制不完善。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就不仅仅是通过书本教育的途径,而是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来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各个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是高职院校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来与企业进行联系,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校企合作的体制一直不完善,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出现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材知识较为落后,与产业实际发展的结合度较低。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通过学校所讲解的教材,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教材的学习是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真正的开始实践工作而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材知识都与社会产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出现了脱轨,学校所讲解的教材与社会实际运用的知识严重不符,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时不能将之前所学习的真正的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导致高职院校教材学习的内容与产业实际发展的结合度较低,人才在进行输出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瓶颈。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高职院校在实行校企合作时通常会邀请一些企业里的相关人员来对相应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例如会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对管理专业,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实现专业与工作的结合,为以后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很多来自企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从而在进行授课时往往不能很好的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便不能很好的按照教学计划来进行,从而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高职院校自上个世纪末有了很大的进步后,便一直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输送人才,因而院校的专业也是按照以往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来进行设置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转型和发展,以往传统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显得很不实用,成为了限制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瓶颈,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转型,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模式的应对策略

以上简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叙述,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如果不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改变,便会给院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来进行改变:

(一)通过有效途径推进校企合作体制的完善。高职院校应该向相关部门说明校企合作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求尽快的改变校企合作体制的现状,可以向教育部申请积极改变校企合作体制的被动局面,同时,应该积极的与企业进行谈判,使得企业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提出要求,并且积极的对人才展开培训,从而使得企业有了更好、更对口的专业人才的同时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该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以往的专业进行合理的舍弃和改进,同时应该根据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增加一些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专业,从而培养出更适合区域发展的对口人才。

(三)对企业兼职的教师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对企业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这些兼职的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进行专门的培训,从而使得兼职的教师更好的将教材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程。

(四)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实际,改进教材知识。高职院校还应该努力的改变教材知识,结合产业实际的发展现状,对教材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变,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实际发展情况,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以后进行实践工作时有用武之地,而不是毫无用处,还能减少企业对人才的培训费用,减短专业人才的试用期,促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面临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的改变现存的不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

[2] 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上一篇:民间贸易范文 下一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