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挑战官员智慧

时间:2022-07-05 04:19:44

网络舆情挑战官员智慧

从近年网络热点事件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越强,工作就会越主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就越强。相反,行政行为不当,应对不及时,就会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损害。

网络舆情的四大特点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BBS、博客和维客等途径传播,以互联网为依托,在依赖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的同时,借鉴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直接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媒具有无费用、及时、无筛选的优点。通过BBS、新闻点评、博客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等途径,网民看完帖子后就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这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突发性。由于借助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当前民众对网络运用的热情较之部分领导干部的懒于应对,也助长了部分网民对官方“不作为”的负面情绪。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多变性。网络传播由于其开放性和虚拟性,信息交流容易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降低了自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真或假,使得受众舆论呈现多样性。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受众的舆论方向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

偏差性。互联网打破了时空、行业的限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使得网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必担心会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威胁。由于言论的自由和个人意愿的充分表达,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偏激或错误的信息也就不可避免的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网络舆情从本质上而言仍旧属于虚拟舆情,容易被人操纵,这就使得网络民意很容易被人操纵,大大降低了其真实性。

互联网时代如何准确把握社情民意

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正在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网络舆情的以上特征,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不能墨守陈规,必须针对其特点,转变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不断规范其行政行为。

做到反应及时。在第一时间消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观念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消息的及时性越强,越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如果有两张关于同一件事件的帖子在不同的时间发到网上,那么无论后发帖子的内容多么的全面、完善、正确,其点击率也无法跟第一张帖子相比。因此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力争第一时间在网上主流信息,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及时还原事实真相,“用正确而强大的声音占领网络”,抢占舆论制高点,让网络民意回归平静、理性,从而化解各种分歧、矛盾、冲突,解决各种问题,防止网络舆情演变成现实中的恶性事件。如云南昆明螺蛳湾事件,事件当天,昆明市相关领导就举行新闻会,对事件进行通报。其后,媒体迅速参与舆论监督,以“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等办法,争取主动权。而云南省委宣传部领导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信息得到了及时、快速、准确、权威的,随后各类媒体对螺蛳湾情况作了大量报道,让广大群众知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最终赢得了理解和支持。

保证公开透明。应对舆情,信息公开透明最重要。很多情况下,往往是麻木、回避引发不满,拖怠贻误主动。本来可以讲得清的事情、解得开的矛盾,硬是被遮遮掩掩、迟迟未决、官僚迂腐而拖得民情不满、情绪对立,让许多本来不大的事件酿成大的冲突。而另一方面,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公众事件真相原原本本揭示给群众,力求取得公众的认同,换来的恰恰是享有知情权的民众的理解、谅解和支持,得以有效掌控网络舆情,化险为夷。

尊重网络民意。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因此领导干部要化解网络舆情,至关重要一环就是要尊重网络民意,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保持官民沟通,保障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表达和平等博弈。

要正确运用公权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了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现多数与公共利益相关,这说明现在网络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大程度集中在公权力的使用这一领域。公权力是一个社会的核心资源,公民以公权力的使用作为判断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所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并通过网络反映出来,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公心,正确运用公权力,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杜绝网络舆情产生、激化的根源。

勇于问责。在舆情热点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不能掩饰问题,敷衍责任,避重就轻,袒护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与政府有连带关系的单位或个人,与群众“躲猫猫”,这样只能激化矛盾,扩大舆情。如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豪车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政府在网络舆情面前之所以那么被动,关键都在于有关负责人一味想捂,一味想回避。因此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深入问责,最终凭借真相大白和妥当处理取信于民。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的处理,当地政府领导采用了低调而简洁的处理手法,将逯军停职调查,果断切割,避免了“越抹越黑”的被动循环,同时又有效地减弱了负面影响。

总之,网络已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网络舆情处理技巧与策略已成为热门学问。但归根结底,唯有怀着一份对民意的尊重和感激,具有应对舆情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效果。(作者单位:中共安阳市委)

上一篇: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下一篇:网络民意背后的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