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时间:2022-07-04 11:57:3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摘 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难点之一,主要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聘用难度大、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和自缺乏、应用导向的教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根据教育部转型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寻求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与转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韩伏彬(1975-),男,河北磁县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董建梅(1974-),女,河北大名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师资问题调查研究”(编号:SZ151134),主持人:韩伏彬;2014-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转型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15GJJG197),主持人:许素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11-03

2014年初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转型意见》)之后,一方面掀起了学界的广泛热议,一方面部分省积极行动,开展转型试点工作。2015年教育部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列入本年度工作要点。表明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性质的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绝非易事,面临着观念、师资等诸多挑战。力推转型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困难总结为“六大难题”――“转变观念难、学校理念转变难、教材建设难、专业建设难、师资队伍建设难、学校布局难”。那么师资队伍建设究竟难在何处?转型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有哪些?在目前条件下地方本科高校应如何应对挑战,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结合《转型意见》,谈谈想法。

一、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聘用难度大

从研究文献看,“双师型”教师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职教界争议较多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一而同。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层次说”“双素质说”“双职称说”“双融合说”“双来源说”“多师说”“特定说”等10种解释[1]。但不论解释如何繁多,“双师型”教师提出的本意就是让教师既能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还能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至于是否有双证、双职称都不是问题的核心。根据上述理解,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省属重点高校、“211”和“985”等重点高校,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不争的事实。此外,由于国家目前缺乏有效的和实质性的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制度,高校无论是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还是向行业企业派驻教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都面临诸多困境。

(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和自缺乏

从1986年开始,我国高校实施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毋庸置疑,职称改革对高校在开发、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发挥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除少数高校具备高级职务评聘的资格外,地方本科院校基本没有自主评聘高级职称的权限,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因没有根据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合理控制高级职务评审人数,再加上政策相对宽松,致使学校目前的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已经超编而没有指数,势必影响广大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导向基本上是学术方面,学术的权重过大。因此,这种重学术拼凑而忽视实际能力的职称评审导向正愈演愈烈,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三)应用导向的教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市场分配制度。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离分配原则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倾向比较严重,效率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体现[3]。尽管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长期实行教师年度考核制度,但是年度考核的结果并没有与个人收入分配挂钩,优秀考核谁需要让给谁,而考核只要合格,工资一分也不少,从而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效果。尽管目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旨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但在现实中,很多高校对实施绩效考核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不知怎样合理有效地使用,绩效考核“走过场”式的操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端[4]。笔者以为,既然是绩效考核,理应做到效率优先,即要确立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有突破或贡献大等应用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二、转型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转型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可见,“双师型”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中、高职院校的需要和努力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迫切需要。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既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而应该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模式,即虽不专注于理论知识发展,但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虽不是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但必须具有工程师的实践能力[5]。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区别表现为前者不仅理论水平高于后者,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能通过研究取得应用型、突破性成果,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制定一套教师聘用、人才引进和高级职称评聘的政策制度

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外聘教师、引进人才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转变观念和做法。《转型意见》明确指出,扩大试点高校的用人自,支持试点高校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下放教师高级职务(职称)评聘权。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四低”。即生师比高,青年教师比例高,教师转型难度高;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比例低;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且在专业中的分布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性低[6]。《转型意见》中提出的上述要求,可以说正好切中了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本质矛盾,按照这些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就可以制订或修订人才引进、外聘教师和教师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三)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一个以应用为导向,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能够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出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转型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激励制度主要是向研究型高校看齐,侧重学术性的导向。教学考核中,只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就是好教师;科研考核中,只要教师能多立项目、多、多获得奖励,不论是否产生实际社会经济效益,就是科研能手。教师的考核方式封闭,主要由教务、科研和人事部门组织,所在院系实施。这种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学术、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封闭式的考核机制成了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一套以应用为导向,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迫切任务。

三、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离不开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

(一)校企地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尽管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普遍共识,但影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来自社会、学校、机制等方面[7]。因此,建设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不是地方本科院校独自能及的事情,需要有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作为政府,可借鉴国外通过立法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如德国的《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日本的《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8],美国的《技术创新法》《拜杜法》等[9]。这些法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了学校和产业界之间技术转让、人员交流等方面合作。我国政府可出台政策,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师资与员工之间的互派合作的壁垒,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作为行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目光,能清醒的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让高校教师到单位来锻炼,实际上是廉价而高素质的劳动者,其自身蕴含的科研素养,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利润。作为校方,更要积极动员一线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到各行各业顶岗锻炼,积累行业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二)制定或修订相关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是否优化,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应制定或修订外聘教师办法、人才培养与引进办法和职称评审办法等系列人事管理制度。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拓宽引进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调入或聘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学一线,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设立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经费,在引进人才时对传统专业严控精选,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专业群倾斜,重点引进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专业建设指导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在职培训,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加快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转型和提高。在岗位考核、职称评聘、津贴分配、业务培训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成长,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三)构建考核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当前,我国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酝酿改革。在教师考核上,总体思路是要探索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充分考虑教师劳动连续性、复杂性、创造性及个体自主性特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探索多元、开放的评价途径[10]。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应根据国家改革发展趋势,积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首先,以应用为导向,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教师进行考核。如对教师的专业课教学重点考察其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比例,对科研的考核重点看其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的突破与社会贡献情况。第二,考核的主体应多元化,积极构建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如教师的科技成果的评价不能单独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单独评价,必须吸纳受益单位和行业专家参与。第三,教师考核机制的建立要与激励机制紧密结合。对于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学校要与教师的晋职、晋升、晋级、评优、评先、工资待遇等方面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如此,基于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现代大学评价制度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48-51.

[2]王慧.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研究[D].河海大学,2007.

[3]林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分配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彭蓉.论高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新思路[J].商,2015(15):30.

[5]江利,黄莉.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误区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5(2):43-47.

[6]董建梅.挑战与应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4(6):120-122.

[7]叶丽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评定[J].湘南学院学报,2013(2):73-76.

[8]孙道远.国外是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的?[N].中国教育报,2007-3-1(04).

[9]宋毅,孙玉.美国技术创新法及对我们的启迪[J].中国科技论坛,1998(2):50-52.

[10]唐景莉,赵丹龄,殷长春.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14-5-12(09).

上一篇: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电子专业后置订单培养模式... 下一篇:快播辩的辩护真的值得给掌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