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电子专业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8 11:44:34

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电子专业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改革之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从建院以来就一直重视校企合作。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完全订单培养模式由于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校企合作运行中采用后置订单培养模式和企业对接,目前已成功运行四届学生,但后置订单培养模式要形成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学改革的内涵,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后置订单;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朱彩莲(1971-),女,江西高安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后置订单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GZYLX1213285),主持人:朱彩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60-04

上世纪90年代东莞经济起步时,东莞的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得到蓬勃发展,为当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高,东莞于2009年创办了一所高职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意在为东莞的企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从建校以来,我院与企业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不断探索校企之间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并在教学改革中实践。我院电子专业的培养模式在和企业不断深度合作中,经过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磨合,探索出一条“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全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推进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订单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而得到大力推广,目前高职院校在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运行中都在努力和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我院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完全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在运行中依然遇到诸多问题。

首先,学生不愿意过早进入订单班学习。订单培养校企双方签订合约,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要求开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这个合约的签订中忽视了一个最主要的主体:学生。学生成为合约的产品,而学生他是有思想、有思维,可以有自己选择的一个主体。刚刚步入校门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对自己的职业定向以及职业能力潜力亦是不甚了解,若选择订单培养难免盲目,在实际的运行中学生也是不愿意过早进入订单班,过早绑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其次,订单履行时间长,订单难以落实。订单履行时间较长,诸多可变因素造成订单难以完全落实,这势必会给毕业生或订单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并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第三,人才培养的严谨与企业需求的动态很难协调。企业的需求是动态的,多样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严谨的工程,针对动态多样的企业需求,学校在组织教学方面一一订单对接是不现实的,学校的专业教育不能因为订单对接失去专业能力,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最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具体的工作能力要有一定的迁移性。

二、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提出

为了解决“完全订单培养”的弊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三方利益,我院电子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并在实践中具体推进“后置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后置订单模式”前4学期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在第4学期后的暑期,通过双向选择,学生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同,第5学期在企业订单的基础上定向培养;第六学期到订单企业顶岗实习。根据校企合作的深度,后置订单的培养内容可以往前推进,推到第4学期、第3学期、第2学期、甚至第1学期,如能推前到第1学期,后置订单模式就变成完全订单模式。后置订单的深度越深,人才的某项专门技能越强,能更好地对接订单企业的需求,为订单企业服务,订单企业往往更喜欢这类人才。但由于人才的技能过于专一,专业面窄,制约了人才的后续发展,由于毕业生选择单位的不确定性,学生往往不愿意过早订单培养。考虑到企业、学生和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可操作性,采用从后面学期开始切入订单培养,所以称为后置订单培养模式。

三、电子专业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设计

与完全订单培养学生一入校就和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合同不同,后置订单培养是学生在第4个学期结束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进入订单班班级开始学习,学生同时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企业的相关活动。通常这些订单企业是经过学校筛选的业绩比较好,同时也愿意和学校建立长期的、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这几年我院电子专业一直与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东莞分公司、东莞轨道交通公司等进行合作,开展后置订单的培养工作。在第5个学期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提前得到企业专门技能的培训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第6个学期进入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企业成长得都比较快,能很快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

(二)后置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

这种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实践最初是源于我院与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易事特是生产UPS电源的企业,最初的想法是开设一个完全订单班,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在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认可,并且拿出了3万元钱作为这个订单班学生的奖学金,但在实践中还是遇到障碍。

2009年我院电子专业招生是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我们根据企业的不同设置了一些专业方向让学生选,其中有一个方向就是UPS电源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就是为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培养,但学生在选专业方向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和他们深入谈心后,知道了学生心中的顾虑,不想让自己过早得绑定在某一个专业方向,更不想毕业后只能进某一家企业,不愿意和企业、学校签订三方订单培养协议,还是希望能学一些通用的技术,便于以后灵活就业。在2010年招生时,我们就按专业方向直接招生,后面也遇到了更尴尬的事情,量身为易事特设置的专业方向在招生时确实招到了学生,但在顶岗实习时,这个方向只有一两个学生选择易事特。有些学校在实施订单培养时,确实让学生和企业、学校签订了三方订单培养协议,但学生签了协议,毁约的事情也是常有发生。反思我们的教学改革,它忽视了一个最主要的主体:学生。学生不是教学的一个产品,他是有思维、有选择权的个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既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条路该怎么走呢?

在深入和企业的接触中,了解到企业在培养学生方面还是愿意积极参与,甚至提供奖学金来吸引学生,我们和易事特对接后决定在第4个学期末开展易事特订单班宣讲,宣讲后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自愿填写申请加入易事特订单班学习,并成立易事特订单班,从第5个学期切入开展订单班教学,这批学生第6学期进入易事特顶岗实习,经过双向选择后可留在易事特就业。在2009年招生的学生进入到第4个学期末时,组织了一次易事特企业宣讲,然后学生参观企业,有72名学生填写申请进入到易事特订单班学习,经过学院和易事同选出52名学生组成易事特订单班。之后学校和企业举行了易事特订单班开班仪式,选出了班干部,配备了班主任,负责沟通协调这个班级和企业、学校之间的各项工作的衔接。第5个学期开学时,企业就派老师来给学生上课,班主任同时跟进各项工作。

这些课程全部安排在晚上或星期六、星期天学习,由易事特的企业老师过来给学生讲课,正常教学时间学生还是要完成教学计划中通用专业课程的学习。讲课的地点有的课程安排在学校,有的课程安排在企业现场教学。从这个班级的运作来看,尽管有些课程是安排在晚上,课程是在正常教学以外学生要增加学习的内容,但是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学生很愿意上企业老师的课程。经过第5个学期的订单学习,这52个学生在第6个学期顶岗实习绝大部分选择到易事特实习,最后就业的时候有25人在易事特就业。

既然学生愿意在第5学期就切入订单班级学习,并且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对企业老师也比较认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就想把订单培养的课程再往前推,同时企业订单课程的学时加大,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来完成课程的教学。于是在2010级的学生处在第3学期时我们启动了企业宣讲,但是企业宣讲后学生自愿申请进入订单班学习的学生明显不如上一届的学生,不得已,只有放弃从第3学期切入,到2010级学生进入到第4学期末时,再做宣讲,同样第5学期再切入订单班课程的学习。至今,易事特订单班已经开展了四届,我们和易事特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易事特企业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累计在易事特就业的学生达到50人,有些同学的岗位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也有一些同学参与到技术研发的岗位。

后来我们把和易事特后置订单合作的模式推广到和其他企业合作,成立了东莞电信订单班、东莞轨道交通订单班、电线电缆订单班的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东莞的电信企业、轨道交通公司、电线电缆行业输送了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四、后置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后置订单培养模式是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在现实条件下可行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惑和问题。

(一)教学计划的确定性和订单企业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计划是一个指导教学进行的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文件,每个学期开设哪些课程,每门课程又是多少个学时,多少学分,在每一届学生入校前,由各个专业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全部制定好,并经过教务处审核在教学过程中执行。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工作、教学管理都围绕着这个教学计划的执行来开展。所以,教学计划制定后,它是一个确定性的文件。如果企业从后面的学期切入订单培养,首先到底哪些企业能获得学生的认可,能顺利组成订单班,这是不确定的,企业所要求的学生数量也是不确定的,在具体对接的时候这些不确定因素与教学计划的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具体教学的组织中就会凸显出来。

(二)教学计划课程的严谨性和订单课程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教学计划中课程是严谨的,后面对接的订单企业是不同的,不同的企业开设的订单课程肯定是不同的,是具有明显的企业个性特征的课程,因为企业从后面学期切入对接,并且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开设出后置订单的课程,这些个性化的企业订单课程在教学计划最初编制的时候,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都是严谨的,相对来说课程比较成熟,这些个性化课程是很难用规范的课程名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如果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和某一企业一起编制了相应的订单课程,但后来学生选择企业时,没有和这家企业签订协议,不愿意进入到这家企业,那么继续给这些学生上这些订单课程是不合适的。如果编制教学计划时按专业大类通用专业课程编制教学计划,在对接后置订单企业课程的时候,由于这些个性化的订单企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的,学生要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完成这些课程,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也必须修完,因为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分才能毕业。我院电子专业在和企业后置订单对接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但对整个教学计划来说,还是不够严谨。

(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订单学习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在和易事特多次合作后,企业提出深度合作培养5个左右的学生,作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如果采用第五个学期切入后置订单培养的话,订单培养的力度是不够的,希望在大一学生中挑选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且出的奖学金资助比较高。可以看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不热情,企业是想和学校一起培养能从事高端技术型人才的,但前提是培养的学生一定要进入企业工作。这几个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除完成学校的课程外,企业的很多技术都参与培训和研发,能通过这种方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我们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是最符合我们希望的校企融合培养学生。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还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高,还有一个问题是企业很多技术培训及研发工作是和学校的上课时间是冲突的,学生要去企业现场培训学习,学校的课程必然就经常不能参与,这在管理上也带来一定的难题。所以教学管理的规划化和订单学习的个性化很难协调,企业越是作为精英技术骨干培养的,需求的数量一定不会太多,个性化越凸显这种矛盾越凸显。

(四)后置订单课程设置的深度不够,学生很难学到高端的技术技能

订单企业从第5个学期切入订单课程的学习,从我院电子专业合作的易事特开设的订单课程、东莞电信开设的订单课程、东莞轨道交通开设的订单课程看,订单课程的设置的专业性和深度还是不够,限于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企业专门技术的入门学习和了解,其目的还是为学生第6个学期进入到企业顶岗实习打下一个基础,由于课程设置的深度不够,学生很难学到高端的技术技能与第六个学期直接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并无太大的优势。

(五)企业吸引学生订单学习就业的措施不够

企业给订单班学生的起薪点以及后续的发展空间和直接第6个学期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差不多,这导致学生对第5个学期订单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更加剧学生不愿意过早得进行订单培养。因为学生接受订单企业培养,意味着后续就业选择面的缩小,所以学生是有所付出的,企业对这些学生要有相应的吸引措施才能让学生接受企业的订单培养,越早接受企业订单培养,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越窄。虽然能学到订单企业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却制约了就业的灵活性和选择。所以企业要有相应措施吸引学生订单学习就业,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六)学生就业的多元选择降低学生订单学习就业的热情

现在社会越发展,工作机会越多,学生就业选择范围越大,甚至于很多学生选择自己创业,学生到学校来接受学习,目的不仅仅是要学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再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学生就业的多元选择和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订单学习的热情。

五、改进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筛选出优质的企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从大量的合作企业中筛选出优质的企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专业性比较强、专业迁移性比较好、企业发展比较好、和学校互动比较好、学生认可度比较高的企业才是校企合作的优质企业,每个专业的优质企业选3-4家,让企业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便于筛选出优质的企业,学校和这些企业形成长效合作,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第二,要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学计划要在后置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基于后置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构建,和筛选出的优质企业共同设置订单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个订单选修包。选修包可以是针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学制的选修包,也可以是短学制的选修包。每年在修订教学计划时与筛选出来的优质企业共同来设置与企业配套的企业选修包。

第三,要加强和企业开发课程的能力,真正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如易事特订单班课程中的课程有一门课程是电力电子技术,安排16学时,这门课程16学时是讲不深的,其实这门课程学校老师这边也能胜任,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企业订单课程选修包,就可以把这门课程的学时数加大,由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来共同完成,选修包中还要加大专门的技术课程,有些课程安排在企业上。这些课程一定要基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同打造课程的内容。企业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这方面的协调工作。

第四,企业找准学生的需求,提高对学生的吸引。目前企业吸引学生的措施还是提供企业奖学金,这还是不够,通过签订协议来约束学生约束力也有限,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往往不和企业签协议。学生通过学习就业后最重要还是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学生最看重的是就业的起薪点、工作的岗位、后续的发展空间、企业对他的培养和定位。提高起薪点、安排在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培养,这些都是能吸引他们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永莲.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9-21.

[2]吴晓平.高职订单培养的矛盾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43-44.

[3]易今科.论高职“订单培养”的内涵与分类[J].职业教育研究,2009(6):48-49.

[4]陈鸿.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4(8):63-65.

[5]董仁忠.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J].职教论坛,2014(33):4-9.

[6]U桂南.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1-62.

[7]陈烈强.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障碍与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5(24):9-12.

上一篇: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