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步伐思考

时间:2022-07-04 02:30:28

农村小康步伐思考

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寻找党建工作与小康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以争创富民先进党支部、争当“双带”优秀村支书、争做先富帮贫好党员为内容的“三争”活动和以争创党建工作先进村、小康建设先行村为主题的“双先村”争创活动。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消除了怕富、不敢带头致富的思想顾虑,大胆地从过去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积极走向市场,带头兴办实业。一批“双带型”村干部脱颖而出,全市有46%的村支部书记、40%的村“两委”成员、11%的农村党员成为致富能手。经调查,在50个“双先村”中,预计到今年底,经济总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村有41个,其中超过2亿元的有7个村;村集体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15个村,其中超过100万元的有3个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33个村,其中达8000元的有3个村。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业热情竞相迸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小康村建设的瓶颈问题:一是发展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带动农民增收、集体创收的机制不活,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农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多;二是部分村干部“双带”能力欠缺。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展经济的本领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还没有一个村干部兴办的致富项目能进入市列统企业行列。农村优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现象也较突出;三是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是农村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规划起点不高、前瞻性不强,村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小康村建设进程,需要我们在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双先村”建设力度,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我市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一、在发展机制上求突破,为“双先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科学制定农村发展规划。要根据“十一五”规划,对农村小康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围绕一二三产业功能分布,详细制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要以搞好村庄规划布局为龙头,节约公共资源,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村庄美化程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2、大胆探索土地入股流转形式。最近,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广东省农民手中的农村集体土地,将以与公有土地同样的身份——同地、同价、同权,进入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此举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土地流转改革。据统计,珠三角地区通过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已超过建设用地的50%。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少、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明显。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从乡镇所在地村和工业项目集中区所在村,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在区域优势好、具备一定条件、积聚一批项目的村,要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收益出发,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探索解决农村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3、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大胆探索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兴办种、养、加、运输等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把我市茶叶、风鹅、草席、雨花石等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运行模式上,可以科技示范园、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动、经济能人带动等形式鼓励农民入股,积极参与。要本着从实际出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和农民的意愿出发,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促进形式多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二、在政策激励上求突破,为“双先村”建设提供正确导向

1、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围绕我市汽车、纺织、船舶、化工、高新技术、农村经济等经济板块,鼓励和支持农村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业、优势工业和新兴的三产服务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并可通过“打包”形式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招商,不断加快工业项目区建设。由村牵头招引的项目,可在市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和市内其他村级项目区落户,其产生的留归地方的税费按有关政策返还到村。村集体或农户新办企业,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提高结算比例,返还到村。市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用于项目区基础设施投入。

2、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升级。要抢抓国家对农业加大投入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仪征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产业升级。对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村里包装项目,向上推介,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同时,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立项、审批、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推动一批农业企业内涵式技术改造和产业链的延伸,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时予以奖励。

3、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鼓励农村私营业主进行“二次创业”和外出能人“凤还巢”回乡创业,鼓励千家万户发展家庭手工业。对私营业主“二次创业”和返乡人员在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项目区或市经济开发区新办企业的,要给予享受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并在基础设施配套费上给予优惠待遇。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建物流配送、标准厂房建设、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有序流动和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对农村“三争”活动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在已有150万元发展扶持基金的基础上,逐年给予增加,力争达到300万元的规模,扩大扶持面,并向有发展潜力、初具一定规模的扶持对象进行重点倾斜。

三、在组织建设上求突破,为“双先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近年来,我市农村先后涌现了80多个农民专业协会,涉及茶叶、草席、菜鹅、花卉苗木等十多个行业,入会会员达6000多人。要突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村级组织新框架。一方面,具备条件的村,可由支部建制升格为总支建制,按一、二、三产分别建立党支部,便于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另一方面,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依托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党群共富联合体,建立党支部,进一步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同时,创新党小组划分形式,打破过去单纯按村民小组或党员居住地设置党小组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和发挥党员特长相结合的办法,灵活设置党小组。

2、进一步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全面推行公推直选,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能人选拔进村党组织班子,推选为党组织书记,全力打造一支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百姓的村干部队伍。鼓励作风正、能力强、善于带领群众致富农村党员能人参与竞争,进入村级班子。通过努力,使全市村级班子成为“双带”型的班子、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双带”型的书记。要高度重视“双先村”特别是项目区所在村和经济总量超亿元村班子的配备,对主要负责人的素质要求,视同乡镇党政班子的要求对待,高看一眼,重视有加。同时,要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公开选拔一批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年龄较轻、热爱农村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到村工作,作为乡村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

3、努力加快农村能人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主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参观学习、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抓好村干部的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市场营销和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谋划发展、驾驭全局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把村干部培养成为农村能人队伍的主体,成为农村小康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10计划”,优先为每个村培养1名具有大专学历和10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应急人才。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着力培植1000个科技示范户,建立一支农村科技能人队伍。

4、建立“双先村”建设考评机制。要切实把“双先村”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列入乡镇和村两级文明单位考核内容,实行村干部报酬与“双先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对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不得参加评选评优;对“双先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村干部,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经济上给予奖励、政治给予出路,对特别优秀的,及时予以提拔使用。

上一篇:干部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下一篇: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