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与学

时间:2022-07-03 03:39:44

作文教与学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块,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多年来,我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布置下来一篇作文,就听到学生长吁短叹,显然学生作文兴趣不浓,常常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消极被动地应付。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有的学生根本不愿意,甚至害怕厌恶写作文。再看学生写的作文,书写潦草,假话连篇,内容空洞,有的还有抄袭现象……从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作文习惯,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欠缺。作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将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

现将我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感情丰富,均有比较强烈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相应的对策,多为学生创建体验成功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写作抒情的欲望。

开展课前两三分钟的即兴讲演。讲演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提出的某种言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看到的某种现象,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当然,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办班级周报。鼓励学生自撰文章,在班级周报上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此刊物上分期分批地进行作文知识系列讲座。

定期开展作文比赛,对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相互合作以学校为单位汇编成“获奖作文集”。

编制班级作文评点集。每次学生作文时,由教师发给统一印制的作文书写格,约在 800 字左右的作文纸,作文评改后,按照A、B、C三个等级装订成册,附上封面,在班上交流,让学生互相借鉴。

鼓励学生与家长、老师、朋友进行书信交流。学生可将一周或者一月的学习情况、学习心得、思想上的疑问与家长或者教师交流,以达到交流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习惯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根据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作文习惯:

1.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

2.读写结合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阅读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互相运用的得体与否有关。读写结合是培养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必须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进行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从而把握写作的规律,打造习作方舟。比如,阅读优美的叙事性文章,从学中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笔,如缩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仿写等方式训练习作。

3.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五是从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积累。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用文字表述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4.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除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可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矢;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剪裁,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和考试质量的良好习惯。

5.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

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做好后,在进行构思中深思慎取的同时,顺着思路拟好作文提纲。熟练之后,特别是考试或即兴发言,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为了避免作文时提笔便写的盲目性、随意性,倡导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很有意义。

6.反复修改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是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上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时,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三、作文批改

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写作和修改,文成于思,文成于改。可以这么说,如果不会修改作文也就不会写作文。所以学会修改作文很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能力。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与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

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系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与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1.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

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是努力写出的,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是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否定过多,不仅无此必要,也易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全按照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作文的主体是人,作文不可无我,作文评改中也要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评改中的被动局面。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局外人、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作文的参与者、与学生一样的生活体验者和学生思想的交流者。

2.批语要有鼓励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夫”字就没了,他评曰:“大有作文之势!”,第二篇仅有标题,连“夫”字也没有,他评曰:“引而不发,妙也!”,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清白可喜。”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学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

上一篇:变是唯一的不变 下一篇:例谈物理课的实验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