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时间:2022-07-03 02:33: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摘要:股权激励是解决委托问题的重要手段。利用面板数据,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综合分析股权激励机制的作用,在研究高管持股对公司业绩、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财务杠杆及董事会构成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高管持股对公司业绩、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结构及董事会构成并无显著性影响,说明我国股权激励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在具体实施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股权激励;委托;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05-02

1引言

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形成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双方利益不一致,经理人就可能出现偏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寻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所以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限制经理人行为。股权激励就是解决委托问题的一种工具,它通过授予经营者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的形式,使经营者能以股东的身份行使一定的经济权利,激励经营者追求企业长期利益同时避免短期利己行为,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的一种激励方法。传统经济学是将剩余产权作为股权激励的基础。剩余产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是指企业契约中未明确的状态出现时的相机处理权(决策权);剩余索取权是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工资、利息)后的余额的要求权,即股权持有人享有按照股份比例获得公司收入除去成本费用后的结余的权利。剩余索取权应该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因为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这种剩余控制权就会成为一种“廉价控制权”,他就不会努力做出好的决策。股权激励正是基于这一点出发,赋予经理人一定的股权,让经理人享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又能与股东分享剩余索取权,从而保证经理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股权持有人所分享的即是公司的账面价值的增加。然而,由于股票具有流通性以及其账面价值一般不等同于市场价值,加之多数重视长远发展的公司极少派发股息,持股者所获得的持股收益基本来自于股价的上升,所以股权持有人分享的更多是公司的市场价值的增加。经理人必须努力工作,促进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才能实现自身利益。

2国内外研究现状

Jensen & Meckling (1976)提出基于“问题”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后,国外学者针对股权激励能否改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强化了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成本和公司治理风险,因此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成为经理自利行为的新手段,反而降低了公司治理效应;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存在,股权激励并未对公司治理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在我国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证监会于2005年12月31和2006年1月1日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国资委和财政部也于2006年9月下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许多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这种新的改善公司治理方式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但是,从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证结果来看,股权激励能否解决“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那么针对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如何在汲取国外经验教训下,建立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让股权激励在我国发挥最大效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的作用方式与治理效应,对于落实我国企业改革,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在结合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数据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汉鹏(2001)通过对公司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和核心价值三种形态形成进行分析,提出用公司核心价值分享原理来解释股权激励,并指出股权激励适用对象的选择原则。吕长江等(2009)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既存在激励效应又存在福利效应,提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善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来提高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王华等(2006)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中国上市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的内生互动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独立董事比例有反向互动关系,与非执行董事比例有正向互动关系;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价值存在负向互动关系,非执行董事与企业价值存在正向互动关系。杨青等(2010)从CEO外生性角度考虑激励后效问题,通过对2005-2008年沪深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上市公司CEO薪酬设定与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CEO会进一步改善公司业绩,产生正向的激励后效,但董事会特征与激励后效无关。

3实证分析

3.1研究思路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均是选取某个特定角度来分析股权激励机制的作用,但鲜有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综合分析股权激励机制的作用的文献,因此本文从公司业绩,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来探究股权激励的作用,并且从管理层持股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和管理层持股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股权激励发生作用的具体机制。

3.2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2007年-2011年的上证50指数中非受限的48只成分股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相应变量定义如下:

mean—平均收益率。公司业绩用平均收益率指标来衡量。

volatility—收益率方差。风险用收益率方差指标来衡量。

tobin'q—托宾q。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用托宾q指标来衡量。

indirector—独立董事比例,该指标用来衡量高管持股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

lev—财务杠杆,该指标用来衡量高管持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maowner—高管持股比例;

state—是否国有,1代表是国有企业,0代表非国有企业;

lnage—上市年份的对数;

lnsize—总资产的对数;

lnboard—董事会人数的对数;

indirector—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数的比例;

ceoboard—是否兼职,1代表董事长与经理人不是同一个人,2代表董事长与经理人是同一个人。

3.3实证结果

本文建立5个面板回归模型,分别研究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杠杆和管理层结构的影响。下面表1至表5分别为这5个方程的回归结果。

从表1、表2、表3、表4及表5的结果来看,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系数都不显著,说明高管持股对公司业绩、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结构及董事会构成并无显著性影响,可知股权激励并没有在公司治理方面起到显著性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中国上市公司目前采取的经理期权等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并不是完善我国企业治理机制的关键。我们认为股权机制失效的原因是在我国特殊的资本环境里,市场没有完成根本性变革,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企业没有认清自身发展的内外环境,而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经验,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理人的行为。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7年-2011年的上证50指数的成分股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风险管理控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结构及董事会构成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从而说明股权激励机制目前还没有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效用。我们认为要想股权机制发挥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规范公司的管理机制;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地、相对独立的内部监控系统,聘请专业的公司治理专家,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和激励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激励办法。第二,完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在牛市中即使经理人经营管理不善也有可能获得高额报酬,但在熊市里即使经理人努力工作可能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这样股权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第三,健全的法制环境;加强对经理人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同时健全的法制环境也能保障经理人的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

[2]汉鹏.公司价值的形成与股权激励使用对象的选择[J].管理世界,2001,(3).

[3]杨青.中国上市公司CEO薪酬存在激励后效吗[J].金融研究,2010,(1).

[4]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

上一篇:论道家思想对新区学生工作管理的启示 下一篇: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对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