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推行德育导师制初探

时间:2022-07-02 11:37:55

中学推行德育导师制初探

摘要:德育导师制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新视角,新方法。通过师生结对帮教方式,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使德育导师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中学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去的了非常骄人的成绩,这吸引了周边市县不少莘莘学子慕名前来学习,现在,我校已近万名中学生,其中有不少学生生活背景单纯,家长视若掌上明珠,也有一些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对他们引导。

树人先树德,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教师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教育的知识目标外,还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实现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在中学推行德育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这种新型的德育模式与传统的德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实施德育导师制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德育导师制的推行使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得到落实。传统的德育模式下,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和教导处开展,而任课教师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会认为自己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样势必会造成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我校有心理老师,也开设了心理课,但相对于学生的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还是比较匮乏的,而德育导师制的推行,能使更多的教师从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人人都是德语工作者”,“人人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成为学校的真实写照,使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树立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德育模式下,教育者习惯把学生出现的问题视为思想政治问题,这往往使学生蒙受不白之冤,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德育导师制使教育者明白: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期,难免会犯点错误,但大多只是心理问题。传统德育模式下,教育者还常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个性,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不能人性化对待和理解学生。而新模式下教育者懂得学生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任何有损人格尊严的行为都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再次,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丰富德育方法和改进德育方式。传统德育主要以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德育导师制下,教育者会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引入德育工作之中,使传统的简单粗暴的德育方式改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宣泄法、疏导法、角色扮演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那么,如何推进德育导师制模式下的具体工作呢?我认为,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诸方教育功能,实现有效整合,全方位实施德育导师制,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德育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第一、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是自主选择导师,主动寻求指导和帮助,这适应了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且使学生不再觉得德育是干巴巴的说教或指责,而是一个“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的过程。缩短了他们和成人世界的心理距离,满足了与成人平等交流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正确认识师长的期望和用心,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要提升教师的德育理念,让教师从“经师”转变为“人师”。教师在角色上应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要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要深入了解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性特点,掌握交流的技能、技巧。

第三、要在全校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教师一旦成为导师,就要以良师益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身边,通过谈心、书信、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导师们的真情投入、用心付出,使学校里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学生都能受到及时的关注和指导。

第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精神导师。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激励学生的精神动力,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除了校园外观和物质的文化建设外,学校更应重视校园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如加强和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学生的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是需要在道德践行中得到内化和提升的。

第五、品学兼优的学长学姐是学生的同伴导师。推进德育工作,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还要品学兼优学生的带头作用。由于学生还处于未成年的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因此,结交了品学兼优的同学或结交了不良同学,将会产生绝然的效果。所以充分利用品学兼优学生自身德育资源,组织不同年级学生交流,挖掘学生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榜样,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同学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优良品德,培养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的品德操行以及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六、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德育作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师。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外界的各种因素虽很重要,但毕竟是客观的因素,它必须通过学生主观的接受才能发生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新的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体验。所以学校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各种活动,同时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体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亲身感受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懂得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等道理。

第七、家长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性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更要身教。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事的样板。为此,学校应开设“家长论坛”等供学校、孩子、家长交流的平台,引导和帮助家长对待孩子时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力,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一同发展、一起成长。

在以学校为中心、动员和整合老师、家长、同伴、社会共同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形成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全方位德育导师制。它必将成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1、《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2、www.省略/product.sf.3312740.1/

上一篇:也谈阅读教学中“主体式教学模式” 下一篇:循纹就理 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