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传播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02 11:20:43

新媒介传播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以宁波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481),探讨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介接触情况和新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是新媒介的积极使用者,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成为青年大学生与外部世界链接的重要渠道。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学习、社交行为等方面影响较大。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重新建构了课堂的空间意义: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对其社交行为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它巩固和强化了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

关键词大 学生;新媒介;网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肖荣春,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72;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浙江宁波315211。白金龙,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浙江宁波315211

新媒介是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智能手机、社交网络(SNS)、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都可以算是新媒介。本文侧重探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如博客、微博、社交网络(SNS)、网络搜索引擎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一方面,微博快速崛起,目前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则出现大幅下滑。由此可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正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促进生活形态的改变。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网民构成的重要群体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与娱乐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那么,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大学生是新媒介的积极使用者,国外有文献专门研究了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多媒体使用与多任务行为,通过实证的手段测量了大学生多媒体使用的程度,并建议以后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媒介情景对注意力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有的研究者还比较了三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发现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态度、培训与学校支持系统呈正相关,并指出这种关系上,发展中国家的样本研究结果与发达国家的样本结果相一致。有的研究者则从种族、性别和数字鸿沟的角度研究美国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还有诸多研究则集中探讨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大学生网瘾现象,指出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者有更低的自尊感和更强的社会剥夺感。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国外的研究者逐渐关注新媒介技术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如有的研究者对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中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与在线媒体进行选举决定做了研究,也有研究者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获取社会资本的作用。

国内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关注新媒介与大学生,如有研究关注新媒介环境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呼吁关注新媒介环境下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也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微博使用,并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则从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与满足动机进行探讨,认为由web2.0所催生的一系列社会化软件呈现出参与式的嫌介景观,改变了青少年的传播行为,同时带来一系列传播行为失范和道德失衡。还有研究者集中探讨了新媒介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意义,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新媒介具有赋权现象,新媒介具有场景生产现象,新媒介对于大学生而言已成了一块“移动的自留地”。

从国内外的文献可以看出,新媒介与大学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与网络上,对当前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纳入一个整体来考虑的系统、有说服力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图把新媒介作为一个整体观测维度,探讨青年大学生对新媒介的接触状况,以及新媒介对青年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检视新媒介对当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形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研究资料。在宁波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出样本和发放问卷。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受过系统调查培训的调查员担任。于2011年11月10日-11月20日在某高校的图书馆和食堂进行拦截式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介接触情况和新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为48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男性211人(占43.9%),女性265人(占55.1%);年龄在18岁-20岁之间有156人(占32.4%),21岁-23岁之间有312%人(64.9%)。24岁以上的有13人(占2.7%);年级分布在大一为228人(占47.8%),大二为142人(占29.5%),大三为96人(占20.0%),大四为15人(3.1%);文科类学生为214人(44.5%),理工科类专业学生为267人(占55.5%)。问卷回收后,课题组采用SPSSl9.0版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主要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新媒介接触情况

在新媒介接触方面,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上网环境,因为上网环境直接影响其新媒介使用状况。在本次调查中,用私人电脑上网有244人(50.7%),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用私人电脑上网;162人(33.7%)选择用手机上网;选择在网吧上网的人只有35人(7-3%);从以上情况看,绝大多数被调查的青年大学生用私人电脑和手机上网。近年来,私人电脑的大量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应用为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介接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很多青年大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与外部世界链接。

在接触的新媒介中,接触最多的是近年比较流行的微博,共有319人(占66.7%)选择;其次是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选择此选项的有312人(占65.3%);博客为280人(占58.6%)。并且,在接触以上媒体的时候,通过手机接触的有338人(占70.7%)。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微博和社交网站成为当今青年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新媒介类型,而手机上网则成为青年大学生接触新媒介的重要通道。

新兴的微博和社交网站等媒体日益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交流方式深深吸引了青年网民,加上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当今青年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此次被调查者中,一天上网时间1小时以内的有77人(占16.0%);1—2小时的有1 15人(23。9%);2-3小时的有99人(占20.6%);3-4小时的有81人(占16.8%);4-5小时的有36人(7.5%);5小时以上的有72人(占15.0%);从以上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一天上网时间为2个小时以上。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

在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中,发现最多的是看电视、看电影和聊天均为308人(占64.3%);其次是看新闻233人(占48.6%);再次是学习215人(占44.9%);收集资料为145人(占30.3%);买东西为126人(占26.3%);看小视频为11 1人(占23.2%)。

(二)新媒介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研究以网络为基础新媒介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方面,本次调查用5个层次平衡量表让被调查者回答。在“上课时候会用手机上网吗?”的提问中回答“经常”的占总数的32.8%,回答“偶尔”的占52.2%,“不会”和“完全不会”占总数的9.8%(表2)。由此可知,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上课时候或多或少用手机上网,这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表2)。

在“您会为了上网而逃课吗?”的提问中“经常”占总数的2.1%;“偶尔”占总数的18.3%;“不会”占总数的46.4%;“完全不”占总数的25.6%(表3)。从调查结果看,72%的被调查者不会为了上网而逃课(表3)。

在“您觉得使用网络对您的学习有何影响?”的提问中回答“非常有帮助”的占总数的18.5%;“有点帮助”的占57.6%;“没有帮助”的占4.4%;“妨碍学习”的占1.2%。从以上调查结果看,76.1%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对学习起积极作用。认为网络对学习有不良影响的人非常少,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表4)。

(三)新媒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在“经常上网是否对您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提问中,回答“非常有影响”的占总数的5.9%;“有点影响”的18%;“没有影响”的34%;“完全没有影响”的占24.3%。从以上调查结果看,认为经常上网对自身身体有不良影响占总数的23.9%,而感觉不到不良影响的有58.3%,多数人认为上网对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影响,或者没有感觉到有不良影响。

但是,对“经常为了上网而逃课”和“经常上网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经常逃课上网的人群中感觉到网络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r=170,P

(四)新媒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信息对您的思想(价值观)有没有影响?”的提问中回答“非常有影响”的有8.5%;“有点影响”的有61.3%;“没有影响”的有8.1%;“完全没有影响”的有3_3%。调查说明,网络在不断地对中国青年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而且,对“经常接触的媒体”和“网络对思想的影响”之间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较大(表6)。

(五)新媒介对大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交网站的普及,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圈,通过网络社交结识新的朋友、接受新的信息与知识、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在各种社交网站当中,人人网的注册用户最多,有358人(占35.4%);其次是QQ校内网有302人(占30%);再次是开心网有135人(占13.4%);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以上三大社交网站上有自己的社交空间。

“每天登录一次或以上”社交网站的有180 h.(占37.4%);“每周登录一次或以上”的有124人(占25.8%);“每月登录一次或以上”的有102人(占21.2%);从以上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大学生经常登录社交网站与自己网络社交圈的朋友进行交流,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

在青年网络行为方面,本研究设计里克特五个层次平衡量表的方式让被访者回答。“您参与过人肉搜索、恶搞表片、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网上言语谩骂或攻击行为吗?”的提问中回答“经常参与”的有33人(占6.9%);“偶尔参与”的有65人(占13.5%);“说不清楚”的有33人(占6.9%);“不参与”的有177人(占36.8%);“完全不参与”的有169人(占35.1);从调查结果看,不怎么参与人恶搞、肉搜索等网络行为的人占总数的72%,绝大多数的学生不参与网络攻击行为(表7)。

(六)新媒介对大学生影响的定量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了解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用5个层次的平衡量表设计8个提问进行因子分析。8个提问具体内容如下:“您觉得使用网络对您学习有何影响?”回答从“1.非常有帮助”、“2.有点帮助”、“3.说不清楚”、“4.没有帮助”到“5.完全没有”;“您对微博、SNS等新媒介的理解程度?”回答从“1.非常理解”、“2.基本理解”、“3.说不清楚”、“4.不很理解”到“5.完全不理解”;“您有因为使用电脑而逃课吗”回答从“1.经常”、“2.偶尔”、“3.说不清楚”、“4.不会”到“5.完全不会”;“上课时候您会用手机上网吗?”回答从“1.经常”、“2.偶尔”、“3.说不清楚”、“4.不会”到“5:完全不会”;“您了解网络上的‘新兴词汇’(火星文、河蟹等)吗?”回答从“1。完全了解”、“2.不了解”、“3.说不清楚”、“4。有点了解”到“5.非常了解”;“您会通过网络结交新的朋友吗?”回答从“1.完全没有”、“2.基本没有”、“3.说不清楚”、“4.偶尔有”到“5.经常有”;“您对的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信任程度如何?”回答从“1.完全不信任”、“2.不怎么信任”、“3.说不清楚”、“4.有点信任”到“5.非常信任”;“您对网络社交感兴趣吗?”回答从“1.完全不感兴趣”、“2.不怎么感兴趣”、“3.说不清楚”、“4.有点感兴趣”到“5.非常感兴趣”;“您登录社交网站的频率是多少?”回答从“1.完全不登陆”、“2.基本不登陆”、“3.说不清楚”、“4.偶尔登录”到“5.经常登录”。

本研究使用SPSSl9.0进行因子分析,在分析中选择以主成分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以特征值λ>1为因子提取标准。从表8可知满足条件的特征值有三个,可将指标集分为三个主因子。第一主因子在“您对网络社交感兴趣吗”、“您对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信任程度如何?”、“您对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的行为持什么态度?”等三个提问上具有很大载荷,这三个提问的内容反映了参与网络社交活动的多方面,所以将其定义为网络社交行为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在“您觉得使用网络对您学习有何影响?”、“对新媒介的理解程度如何?”、“你了解网络上‘新兴词汇’吗(火星文,河蟹等)?”等三个提问上具有很大的载荷,这三个提问内容反映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知识与掌握新的流行信息的影响,所以将其定义为网络信息功能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在“您有因为上网而逃课吗?”、“上课时候您会用手机上网吗?”等提问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两个提问的内容反映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以及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将其定义为网络负面影响因子(表8)。

在因子分析基础上把三个主因子作为自变量,把网络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行为的影响三个变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9)。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与三个主因子之间的回归分析中,第三个主因子即“网络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β=0.193,P

在接触网络方面,男性与女性之间通常有着明显的区别。本研究把男、女性别作为两个独立样本在三个主因子之间进行T检验(表10)。从表10可知,网络社交行为和网络负面影响在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在网络社交行为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加积极的评价,而男性的评价则比较消极。在网络负面影响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加显著的表现。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青年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状况,探讨了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新媒介的积极使用者,对微博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介的使用占有很高的比例,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成为青年大学生与外部世界链接的重要渠道。虽然调查显示了大学生新媒介接触的基本情况,但是大学生新媒介接触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具体考察了新媒介对青年大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在对“经常为了上网而逃课”和“经常上网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经常逃课上网的人群中感觉到网络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γ=170,P

本研究还对“经常接触的媒体”和“思想的影响”之间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较大。这种现象需引起学校以及社会关注,如何发挥新媒介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探究。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每天登录社交网站一次或以上”的有180人(占37.4%);“每周一次或以上”的有124人(占25.8%);“每月一次或以上”的有102人(占21.2%)。从以上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大学生经常登录社交网站与自己网络社交圈的朋友进行交流。新媒介的使用对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进一步显示,它巩固和强化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与熟人的强联系,同时也维系和延伸了与网友的弱联系,但并没有显著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

本研究还以网络社交行为、网络信息功能、网络负面影响为三个主因子作为自变量,把网络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行为的影响三个变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三个主因子之间的回归分析中,三个主因子对大学生价值观都有显著影响。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信息功能因子(B=0.337,P

本研究把男、女性别作为两个独立样本在三个主因子之间进行T检验,发现网络社交行为和网络负面影响在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在网络社交行为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加积极的评价,而男性的评价则比较消极。这进一步说明,女性对网络社交具有更高的信任度,其深层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是乐于接触和尝试新事物的重要群体之一。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只需要轻轻触动手机的屏幕就能快速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信息的传播与人类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逐渐渗透传统课堂,重新建构了课堂的空间意义,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场所,已成为学习和娱乐等多重功能的领域,这对学校的教育者提出新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介也在一定程度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一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主要调查了在校大学生新媒介的接触现状和有关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只对大学生新媒介使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因此,当前社会情景下,大学生与新媒介使用行为的深层关联,无疑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我们希望以后的研究,能从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深入探究新媒介在大学生自我成长与社会互动中的意义。期待后续的研究,透过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脉络赋予当代知识青年的成长更多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赛维准备过两三年苦日子 下一篇:污染减排测算结果仅有北京市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