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外集中实践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02 02:58:36

高职院校校外集中实践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校外集中实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实践环节,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充分抓好集中实践环节的过程性管理与监控,充分发挥校、企、生、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校企共育、共管、共控、互动的格局。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校外集中实践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优化专业建设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外实践 模式改革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9

校外集中实践指学生顶岗实习整个阶段,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是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业,以职场人的身份,在企业导师的带教下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学生完成初次就业的必经阶段。它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充分实现校、企、生、师共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校外集中实践一般历时6-8个月,时间跨度长,其内容和过程的相对复杂,学校和企业的主要目标又存在一定差异性,部分企业只提供实习岗位并不完成学生的就业安置,所以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实习目标、考核要求、工作步骤与效果等认识不明确;企业地域分散学生难于管理;学校、企业对学生实践的过程管理与监控相对松散、对学生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学校、企业、学生、教师间信息沟通不畅;学生长期脱离学校人生观和价值观难于引导;有的企业目的在于使用学生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待商榷与确认等。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改革创新,建立过程性校外集中实践管理与监控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初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1 建章立制,加强规范性制度建设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的过程管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制订相关制度与措施,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工作要点及要求、分专业的顶岗实纲、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等,其内容包括总则、组织管理、职责与要求、进度安排与工作内容、过程管理和阶段性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办法等,各类规章制度中都要明确学校分管学生集中实践管理的各职能处室、各学院或系部、特别是专业教师、毕业班辅导员、企业导师、实习学生各自不同的职责与要求,以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 开拓挖掘,进行一体化基地建设

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企业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达标,学生初次就业能否实现,以及就业质量的提升等关键性问题,学校加强“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创建工作,根据企业的规模、行业地位、企业育人理念与合作意愿等多项指标进行选择,建立申报、备案或审核、评估等流程与指标体系,校企共同修订和完善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规程、学生行为规范、指导教师责任制度与工作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基地评估与考核办法等,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就业数量与质量。

3 改革创新,建立过程性管控模式

3.1 “三线三站三会审”管理与监控

学校创新校企合作育人,建立“三站三线三会审”管理与监控模式。“三站”即在学生实习相对集中的企业设立“驻企工作站”;在学生实习相对分散的地区组建“流动工作站”;其他零星学生实习的管控通过建立“网络工作站”完成。“三线”指毕业班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带教导师三方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习考核、就业岗位落实、专业与就业指导工作。“三会审”指教务处(含督导室)、就业中心、合作企业三方联动,对学生集中实践的过程管理与效度管理进行会审,对专业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可行性、适应性进行会审。

3.2 “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网络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工学交替、实习分散、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情况,学校健全并完善校外实践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分析、就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网络系统信息平台,学生、家长、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人事、管理员、校院领导八方共同关注学生实习与就业,实现各方在线交流、业务指导、信息共享互通,为校企合作项目设立与建设、学生实践经历与职业素养提升、专业课程与教学建设改革、学生就业等提供支持,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及信息反馈、支持企业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提供载体。

3.3 年度集中性企业调研

学校领导、教务处、就业中心、督导室、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等组成专门的调研队伍,每年分组进行集中性的企业走访与调研,在加强与企业感情联络的同时,及时获得企业用人需求、行业发展情况、学生实习表现与能力素养反馈、办学指导与建议等,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加强教育管理与监控。采用网络调研等信息化方式分别对学生、专业教师、企业三方进行实习与就业全方面调研,以获得关键信息,不断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3.4 “每月一次返校日”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由“学校人”转变为“职场人”,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做好学生择业定位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正确看待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组织“每月一次返校日”活动。每次返校日活动均有单独设计,有目标、有引导,并适时补充专题报告、专题讲座等,在让学生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加强学校对大面积分散在外、长时间实习学生的管理与监控。

3.5 工作周报与现场指导记录

为加强校外实践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学校特别加强了两支队伍的建设与监控,一是“辅导员工作周报”制度,要求毕业班辅导员每周进行工作汇报,内容包括走访或电话联系的企业基本信息、指导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内容、实践评价反馈、就业跟踪落实、企业发展与需求信息等;二是“专业教师现场指导记录”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月必须下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专业指导,包括答疑、了解行业现状、学生技能匹配程度等。

4 优化机制,联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4.1 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学校通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意识到育人要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校一定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以“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关、停、并、转、增”的有力措施,停止了部分专业的招生,率先增设卫生信息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挖掘了一批企业并与之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与实训基地,先后建立了14个“订单班”与“冠名班”。如:与盛高置地的“盛高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四建集团的“钢翻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成本班(会计专业)”,与福满家的“全家班(连锁专业)”、与裕景酒店的“裕景班(酒店专业)”,还有“嘉里大通班(物流专业)”、“欣海报关班(报关专业)”等,学生实习与就业的稳定率与质量也逐年上升。

4.2 课程改革与建设

课程改革与建设既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构建基于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技术模块+现代技能模块”,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多样化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如:增设“国学基础”、“人文常识基础”等10门职业素质通识课程;在合并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实习等为专业技术模块基础上,增设“专业早期认知教育”、“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增设现代技能模块“信息化技术应用”、“专业职场英语”2门课程,突出职业人文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积极贯彻“素能一体、德技并重”的教育思想和培养方针。

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要充分抓好校外集中实践环节的过程性管理与监控,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充分发挥校、企、生、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形成校企共育、共管、共控、互动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凤翔.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6).

[2]刘晶.高职学生校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

[3]朱荣花.民办高职院校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新西部,2013,(21).

作者简介:陆静(1974-),女,汉族,上海人,研究生,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方向为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上海 201300

上一篇:高素质部队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究 下一篇:加强中国市场品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