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思品教学误区浅议

时间:2022-07-02 02:55:25

新课程实施中思品教学误区浅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近年在思品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误区,选材上过多过杂不够精简,教学成为材料的展示会,造成教学重点不能突出,学生印象不深。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存在误区,过于注重学生“自主性”,教学中,片面求“动”造成流于形式。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误区,过多廉价鼓励,使其失去真正的激励功效。

【关键词】选材;学生主体性;自主性;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课堂的与时俱进,希望自己的教学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思品课堂,大家也不难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着足以引起重视的现象,就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否定,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新教法。当然,求新本身并没有错,并且应该鼓励,但我们有些老师却因片面的追求自己所曲解了的所谓教学的“时尚”,而进入了以下这样一些教学误区,以至于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选材上的误区。

新课程理念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究竟该如何发挥呢?那就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那其他努力就几乎不起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要用辅助材料了,于是我们有些老师备课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兴趣而精心选取很多很多的鲜活而生动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逐一的列举,认为这样就能把课给讲活了。其实,教学材料的选择在精而不在多,一个知识点只要一两个能突出重难点的材料就够了,没必要把整节课弄成一大堆材料展览会。选材过多过杂,反而会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能突出,造成学生印象不深刻,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误区。

近些年,本人多次参加优质课的评选或观摩活动,发现这样很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很多的老师陷入了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于注重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甚至误以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就是把一切都交给学生,一味的强调学生独特体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和对教材的尊重。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提问和热烈讨论后却不能及时点拨指导。所以往往出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主体性倒是得到了体现,但留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些关于课本的散乱印象,而教师则是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等神圣的职责。这样往往会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是无效。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在新课改实施多年了的今天,教师扮演的虽不是教学中的“主演”,但也绝不是“观众”,应该是“导演”这一角色。一节好课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学习方式,而不是让教学内容来迎合学习方式。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一味注重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学习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其实,在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我们必须清楚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它需要教师认真的组织引导,思品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之余,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2、教学中片面求“动”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五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唱歌、跳舞、表演小品等,学生积极参与,整节课看似非常活跃,但最终却只是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得太肤浅,在实践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误以为沉思中的“静”就是沉寂、冷场,而忘记了思品课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动,而是通过活动感知和体验,并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事实上,课堂中学生如果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和感知能力将无从谈起,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

其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而不是就活动而活动。“活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并在活动中自觉的去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三、评价的误区

新教学理念强调要激励学生,所以,如今的思品课堂,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少了,鼓励表扬的话语和形式增多了。当然,给学生多些鼓励少些责备以增强其自信,这是好事,但以鼓励为主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称好。那些面向全体称赞个个很有创意的做法只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流于浅层。其实,多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表扬,有时过多的廉价奖励反而让学生觉得虚伪,失去激励性。曾经听过让自己到现在都还觉得印象较深的两节课,一节是优质课大赛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积极性用了这样一种激励方式,老师提问,学生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对结论都是这样:“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然后全体学生鼓掌。学生虽然流于形式对鼓励鼓掌,却能听到有学生说,怎么对不对这位老师都要说非常好啊…,另一节是一节观摩课,上课老师准备了很多的奖品,学生只要回答问题,老师都丢奖品,于是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甚至有几次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错的,老师也说:“对,非常棒”然后给奖品。试问一下这样鼓励是否真的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值得深思。

当然,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要知道,对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教育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忌偏激。本人认为,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要我们全部抛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去掉教师,鼓励并不意味着对错不分,新课改不是所有传统教学方式,要真正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上一篇: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下一篇:货币战争的角度看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