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时间:2022-07-01 07:04:17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摘 要:假如上好语文课,是一滴水的话,那么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则是一个海,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会永不枯竭,要学好语文,真正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那就必须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

关键词:求知欲;荣誉感;巧学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64-01

笔者是一名长期站在农村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因农村学生因在小学没有学好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少、怕写作文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为此,笔者在浅谈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认识身边事物,激起内心的求知欲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本人在教学中,利用农村事物的如种稻谷、种树、挖药材等学生身边亲自经历的事,结合语文范文中出现的背景,来引导学生了解语文,让学生感到语文是我们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字美等,从而激发学生感到语文的文字和课文中的背景就是生活,与我们密切相关,所以学好语文不是一件“遥不可攀”的难事,从而激起内心的求知欲,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平台”,树立荣誉感

人的潜意识都盼望得到赏识和尊重,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赏识、尊重和信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实施赏识教育,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找准闪光点,给予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去观察学生的每个层面(包括书写、朗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努力发现其令人惊喜的闪光点,并及时真诚地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

尊重学生,激发自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情绪变化,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采取因人而异的“倾斜政策”,努力营造师生和谐的氛围,多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爱,千方百计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及时表扬,激发兴趣。教师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三、备足功夫,巧学致用

一个知识衍博、造诣深厚的学者,他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必然是广泛而丰富的。同样农村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一节语文课、一本语文书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学好语文除了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课本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做到:1、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作好读书札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学到无限的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要的,而做读书札记则是大量阅读变得更有效的保证;2、阅读是为了补充知识,内在的知识更多的还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而课前五分钟,则是锻炼这种语言表现的最好方法,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这五分钟的时间,往往伟大的演讲家、出色的辩论者就因这五分钟而产生;现在很多学生,在私下里的时候,有一直说不完的话,但一旦真的要让他,在公共场合表现的时候,就变得脸红耳赤、说话吞吞吐吐,半个钟头说不出一句话,而课前5分钟,则是改变这种状况、锻炼学生胆量的最好方式;3、阅读是从历代的智者中获得已有的知识,而日记、游记则是从生活中获得及时的感知。即我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真知。读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写作,那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学了很多的理论,却从来不下水,结果也是不会游泳的。写作业也一样,因而,指导学生节假日、星期天要尽量的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奥秘无穷的大自然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上一篇:生本教育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下一篇:巧用口诀辅助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