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募基金现状分析

时间:2022-04-28 06:42:11

我国私募基金现状分析

提要随着我国证券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强,私募基金逐渐浮出水面,虽然目前在我国私募基金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但已成规模且形式日趋多样化,发展很迅猛。私幕基金的公开化与合法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基金业未来的发展。

一、私募基金的定义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指不是面向所有的投资者,而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一般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股说明书)等形式募集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容易发生不规范行为,所以,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限定私募基金证券的最高认购人数,超过最高认购人数就必须采用公募发行。

二、私募基金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根据基金规模的大小及历史来源,私募基金的存在形式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1、工作室。目前,国内一些较大的投资工作室都是由较有名气的股评人士或研究人员组建的,大部分负责给客户提供详细的市场操作计划。一般而言,工作室的收入,大多数并不直接向客户收取,而是由工作室与客户开户的营业部进行协商,从交易佣金中提取。这种基金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全权金钱信托。

2、咨询公司、顾问公司。1997至1998年以来,更加接近于严格意义上的契约型私募基金以其他形式出现,如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众多咨询公司、顾问公司一直在以“委托”的方式操纵着数目颇为庞大的地下私募基金。

3、专业型私募基金。从1999年中期起,投资管理公司成为证券业的一大热点,大量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纷纷跳槽出来自己做业务。它们大多是较为“规范”的私募基金,以专用账户的形式存在,在出资额、使用期限、分配等方面都参照公募基金。其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于公司制私募基金,并和券商、银行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

我国的私募基金不同于国外普遍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它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

一是其组织,介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我国私募基金完全是在市场需求拉动下自发成长起来的,一直没有得到法律承认法律保障,这些基金只能以各类改头换面的形式(如实业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甚至某个专用账户等)存在。所以,它们从外表看都有合法的身份,但如果对其经营进行苛刻的追究的话,其中一些机构容易让人与“非法集资”,“少地下集资”等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是其经营,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从国际上看,私募基金运作时的投机性较强,风险也较高。国外的私募基金与国内私募基金相比较,国内的私募基金的风险可能更高,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毕竟国家还没有正式承认它们的合法地位,虽然它们大多以各种合法的面目出现,但其经营活动往往难以经受得住最严格的检查,因而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二是目前国内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如果客户和基金管理人中的任意一方不遵守彼此之间订好的合同,作为受损的一方一般都没有有效的反制手段,因而,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

三是其管理,不规范与严于自律相统一。由于在法律上没有正式的地位,私募基金在管理上就无法做到完全规范。比如从法律上看,基金管理人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一般都是无效合同,得不到法律保障。为了削弱这种不规范基础带来的不利影响,私募基金管理者采用的对策是加强自律,以给外界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监管方面,大部分基金是让大投资者做资金的监管人,重大投资也须经投资人本人同意。更关键的是,大部分私募基金采用的都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运作模式,客户的进入与退出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与此同时,在风险控制方面,往往还比国外基金更严格。

三、私募基金存在的问题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迅速,然而这中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扬长避短,使私募基金合法化并真正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1、内幕交易严重,操纵股价现象普遍。《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其撰写的《股市被“黑”的一份样本》一文中,披露了上市公司与内幕交易的内幕,如战略投资者选谁的问题、募集资金投向问题、做庄问题等,透露了上市公司董事及第一大股东如何参与内幕交易及操纵股价的流程和情况。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情况和证券市场中重题材、重概念而不重业绩的股价运作状况,印证了上述情况的可信度。根据信息披露,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存在大额资金委托理财业务,而且经常出现募集资金变更投向的公告。

2、违反《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上市公司不能未经股东大会同意购买自己股票的规定。其实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上市公司的委托投资股票收益只有3%多一点甚至更低,有的只有1%,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上市公司的资金不能直接投资流通的股票,特别是买卖自己的股票,因而实际上上市公司一般是委托投资国债,在财务账上体现为国债的投资收益,因此投资收益只有3%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些国债被挪用了。这是因为上市公司购买国债后,就可以出具授权委托书将国债委托私募基金管理者进行管理,管理者就可以将这些国债套现,然后去投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前面购买国债的环节,上市公司入了账,后面卖出国债投资股票就不用入账了,年底账上仍然体现巨额的国债投资,财务就根据国债12月31日的收盘价结转收益,收益率自然也就低了。这样的资产管理业务极不规范,既涉及作假账违反《会计法》,也涉及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损害股东权益并引发腐败,还涉及上市公司用自己的钱购买自己流通在外的股票,从而违反《证券法》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3、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股票有80%存在高估现象,但流通市值大的蓝筹股却不是私募基金进驻的对象,这意味着有60~80%的股票控制在私募基金手中。由于私募基金对外许诺的收益率是10%左右,而中国上市公司的分红率低于1%,这也就是说,私募基金必须通过股价上扬赚取资本利得来实现另外9%的收益率。而要每年实现这样的收益率,则要求私募基金所控制的股票股价每年都应上涨10%~20%或者更多。因为中国证券市场还没有做空机制,只能做多,这就是说,私募基金为了实现其收益率目标,将要求中国证券市场保持股票长期上涨。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很难靠主业保证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因而私募基金为了实现其收益目标,有时还不得不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与上市公司配合一起通过操纵利润来操纵股价,由上市公司不断抛出重组的题材来刺激股价上扬,美其名曰“价值再造”,制造出一个个“乌鸡变凤凰”的神话。而私募基金向上市公司输送的利润也是来源于证券市场的资本利得,因而出现了虚拟收益的反复,制造了股市“泡沫”。当系统性风险出现时,私募基金将无法完成承诺的收益率,这时极有可能出现资金断链而加剧股市的震荡。

4、危及社会信用基础。中国的社会信用基础是非常脆弱的,特别是1995年“证券回购”风波导致的信托投资公司关闭风潮,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的信誉,人们对金钱信托业务心有余悸。经过这几年的金融整顿,金融机构的信誉逐步得到了恢复,随着财富积累正效应的扩大,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规模也逐步扩大,但是由于运作不规范,将导致券商的信誉再次受到打击,动摇社会的信用基础。由于现在的私募基金和资产管理业务大部分都有保底收益,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所有的私募基金和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都将无法按承诺的收益率支付给委托者,甚至造成委托资金的亏损,因此违背了信托契约,将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从而危及社会信用基础。

到目前为止,私募基金对我国基金市场及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私募基金的神秘性,市场上容易把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混为一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私募基金不是非法集资。主要体现在:(1)私募基金是在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下进行的;而非法集资并没有在法律、法规允许下进行。(2)私募基金是经过主管部门批准的基金募集形有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是擅自进行的集资行为。(3)私募基金仍然有信息披露要求,只不过不是向大众,而是向其特定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而非法集资则暗箱操作,根本不存在资金运作情况的披露,投资者利益无法保障。(4)私募基金向少数特定对象募集的,而这些特定对象在法规上有严格界定,其投资目标可能会更有针对性,更象是为客户度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更能满足客户特殊的投资要求;而非法集资则对象不确定,认钱不认人。资金运作根本谈不上按照一定契约进行。

四、结论

中国私募基金最大的设计缺陷是保底收益率,正是这一点,给私募基金的运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中国私募基金的运作与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可能成为引导证券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因此,现阶段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对现有的私募基金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而促进私募基金的规范化发展。

上一篇:我国金融结构问题 下一篇:证券投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