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伦理思考

时间:2022-07-01 10:53:3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伦理思考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衡阳市为考察点,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进行伦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伦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69-03

作者:肖祥敏,南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海波、肖明,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基金2006-2008年,衡阳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研究ZC-032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年龄14周岁以下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由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所致。据全国妇联今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学习、靠祖辈或其他亲友照顾的孩子)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要让这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及受教育的现状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的南部,人口近730万,流动人口已近1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高于全国流动人口10%的水平,其中流出人口为105万人。由于衡阳市流动人口绝大部份是农村流出人口,规模巨大的人口外流,由于种种现实困难,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将子女留守在衡阳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家庭严格教育的缺失,而导致成为社会中的“问题儿童”。

以衡东县、未阳市和常宁市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衡东县位于衡阳东部,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而耒阳和常宁是两个县级市,分别于1986年和1996年改县设市。耒阳位于衡阳东南部,面积2656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常宁位于衡阳西南部,面积2055平方公里,人口83万。经过调查分析,这些县(市)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布广,村村有留守儿童。据统计,衡东县58.41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约有10万余人,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家园与父母分离的少年儿童。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5岁)7487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6500余人,占总数的22%,个别地方甚至高达30-40%;全县561个村每个村都有留守儿童。

(二)、比例大,超过在校学生的半数。在校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比例大,衡东县踏庄乡踏庄中学的调查显示,该校现有在校学生270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达13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51.48%。在这139人中,父母都外出打工或由单亲家庭直接监护的有76人,占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54.68%;由外公、外婆照料的48人,占34.53%;寄养在亲戚家的13人,占9.35%;基本无人照料的有2人,占1.44%。

(三)、沟通少,留守儿童心灵扭曲。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和父母同时外出占了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地点普遍较远,回家频率低,与子女缺少沟通。据耒阳和常宁两市统计表明,大部分(占总数的64%)留守儿童家庭是父亲在外、母亲留守,25%的家庭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而母亲一人独自外出的只占11%。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以省外、省内其他城市等的外地打工者为主,其中又以去广东居多,据统计,遥田镇和肥田乡庙下圩村两地外出务工的父母中,长期性务工的占大多数,大约77%,这77%的父母中有一半以上一年只回家一次;而此种情况在胜桥镇玉泉村尤为明显,在那绝大多数(超过95%)的农民工都是长期性务工者。而且,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很有限,电话是主要的联系方式。平时由于远离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贴心关爱和心灵抚慰,很多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容易形成孤僻、敏感、不合群、寡言少语的性情,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形成。部分儿童因感情空白、精神空虚而早恋,以致耽误学业,更有损身心健康。

(四)、成绩差,留守儿童辍学的多。这与他们缺乏父母督导、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有关。有的父母在外挣了钱,为弥补孩子,大把地寄钱给孩子用,使孩子养成了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认为读书无用的心理,以致学业无成,有的甚至辍学。据衡东县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失学、辍学的留守儿童占了40%。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五)、监督不力,留守儿童引发心理疾病。由于对儿童监管不力,易成为“社会问题儿童”,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父母在外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最后是价值扭曲。这就把留守儿童客观上造成了“准孤儿”、“准单亲家庭”的出现。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童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童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

二、制约留守儿童接受正常教育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的现状来看,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的实现。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必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状况,而社会政治经济客观环境跟不上教育的发展状况,就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方面的原因。二元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制度原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并接受当地的教育。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繁杂的收费,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2、经济方面的原因。贫富差距悬殊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经济欠发 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3、主观方面的原因。政府重视不够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当前,尽管有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上学开了方便之门,但从总体看,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关注不够,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因此,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4、物质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短缺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物质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和措施。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外出父母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从学校来看,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进行伦理思考,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从制度看。首先,户籍制度阻碍了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平等教育。因此,要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定居和公平的儿童教育体制。要逐步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这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导制度等。最后,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总之,要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从学校看。一方面,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多建立寄宿制学校或类似托管中心的机构,由在校班主任、老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帮助,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情感的补偿。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应尽快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政府看。首先,地方政府要坚决取消学校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在学校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家庭经济条件好和学习品德好的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其次,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农民工子女不再“留守”,而是随父母共同进城。使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再次,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从家庭看。家是梦起航的港湾,是孩子最早的启蒙地,而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打工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从社会看。社会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社会环境,让这些孩子与城市、农村的同龄人享受同样的蓝天和一样的阳光。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尤其是流出人口多的地区,都在探索和行动。要大力宣传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使关爱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拓宽本地就业渠道,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要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留守儿童,为他们营造温暖和谐的外部环境,减少问题发生。

总之,流动人口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创造条件。

上一篇:五四启蒙下的欲望书写 下一篇:旧城改造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