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握重要的几点要素

时间:2022-06-30 11:34:56

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握重要的几点要素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将老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这种理念是传统的教育中所没有的。本文浅谈了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材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将中国融人世界,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面对新的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如何搞好教学成了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要对新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全面把握新课标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各学科大部分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编写,而且变动得非常大。其中,高中历史教材就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新教材主题突出,条理性强,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而且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二、采用灵活性的手段进行备课

传统的备课手段比较固定、落后,其主要方式是备课本和备学生。而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这种传统的备课手段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了,因此需要采用灵活性的手段进行备课。且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在资源丰富的网络上对资料进行搜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些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寻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知识;第二,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历史材料;第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电子备课作为主要的备课手段之一,这不仅能节约备课时间,而且还能提高备课质量;第四,在对个人备课进行优化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集体备课,组织全班人员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合理地设置情景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的设置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地设置情景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置情景模式的^程中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设置的情景模式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设置的情景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让学生能够摸得到、感受到;第三,要注意顺序,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一般课堂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有小组讨论、课堂表演、辩论等,这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课堂形式。例如,在讲解“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朝议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官员,辩论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1.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2.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就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多样化、灵活性。如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小组辩论、个人搜集资料竞赛、历史人物扮演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一段《大国崛起》,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仿照《大国崛起》的导演,做一做“中国的崛起之洋务运动篇”。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拍摄目的、地点选择、素材选择等等,讨论后写下拍摄程序方案,由大家来审议,评选出是佳方案。

通过这种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再次、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答案。

总之,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上一篇:农科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究 下一篇: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