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30 02:15:01

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和谐理念、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普通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然后又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详细阐述了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理论基础;发展对策

1特殊体育概念的阐释

有人认为,特殊体育论如同残疾人体育学,是专门研究残疾人体育现象,揭示残疾人体育规律的科学。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等的片面性。狭义特殊体育的外延是,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地低于同年龄中、小学生平均水平的在校残疾学生提供体育服务。广义特殊体育学外延是,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龄人平均水平的任何群体的人提供体育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其外延的内涵均侧重于生理条件的局限,亦即生理残疾者。但是,需要特殊体育教育的,并不单纯是生理状况有明显缺陷的人群,站在当代人文价值观念的立场上,在某一阶段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同样需要特殊关照,何况,生理条件的缺陷在社会交往中,常常引发心理病态。故现代特殊体育课程建设应把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应予以重视。

2 普通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2.1和谐理念基础: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大学体育教育,和谐的基础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基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大学体育要想均衡稳定地发展,必须关注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特殊体育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则更多地是体现人文关怀。这里所说的人,固然是指人的总和,但体现人文关怀,更应向弱者和弱势群体倾斜。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该实现所有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2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基础: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对于特殊群体的伤、残、病、弱等学生在特殊体育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此“健康”需更加全面,更具该群体特征所需的健康水平。此外,体育学科诸多课程,诸如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心理学以及体育保健学等将为构建特殊体育课程提供最为专业的理论基础。特殊体育理论与体育理论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直接引用、借鉴体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可促进体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

2.3健康教育理论: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条件和规范,通过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学会在必要时求得适当的帮助,从而实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终身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健康的概念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的科学、全面、完整、系统。而特殊群体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正常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坚强的背后心理压力更大,也愈更加的脆弱,身心障碍造成其不能很好的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适应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他们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2.4残奥(运)会、智运会理念基础:残奥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每一届的理念都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关爱所有的残疾人、让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一样的待遇和通过残奥会表现残疾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等主题来展开的。“超越、融合、共享”是北京残奥会的理念,也是中国向全球人道主义事业所做出的承诺与贡献。残奥会、特奥会的成功开展对于学校特殊体育课程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残奥会、智运会开展众多运动项目很多都可以用于特殊体育课程教学,诸如坐式排球、地掷球以及智运会棋类项目等。

3 特殊体育课程建设发展对策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校特殊体育发展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然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伤病、残障、特殊体型等特殊群体学生也是广大青少年一部分,更应该给予过分关注。因此,呼吁各高校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中给予特殊体育教育于重视,尤其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3.2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奠定坚实人才资源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 特殊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使得诸多高校原本就比较薄弱的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矛盾凸显,可以胜任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更是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各高校认清存在的问题,本着积极务实、高效低耗的态度,一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二是逐年分步骤引进特殊体育师资力量,加强特殊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3.3注重理论研究,积极编写特殊体育课程教材或教学指导书:编写适用教材是规范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特殊体育的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有关特殊体育教学的通用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也建议有经验的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特殊体育教育专家积极尝试撰写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为特殊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3.4集思广益,合作共赢,注重特殊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学校体育部门也要善于开发场地资源,如坐式排球仅需要铺有地毯或有光滑地面的室内场地就行,地掷球场地不需太多经费又可以建成,实在不行找一平整地面也可以开展,有些项目如台球、乒乓球可以利用教职工活动中心的空闲时间开展。一些地区高校可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不需太多场地器材限制、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用于特殊体育课程教学。在诸多同城高校或兄弟院校中应加强联系,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笔者认为,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各类体育课程资源,是解决目前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资源紧缺的的强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马维平.特殊体育论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0.24(12):79--81

[2]宋玉芳.残障人体育的社会文化意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2).

[3]朱建伟,等. 论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7 (6) .

作者简介:朱文杰,男,(1976-),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

上一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下一篇:浅析版式设计中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