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业教育的推进式载体的建构

时间:2022-06-29 10:30:50

探究创业教育的推进式载体的建构

一、创业实践育人的层级推进式载体建设原则

一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通常可以分为适应期、成熟期及就业创业期三个阶段。而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期又可以细分为就业创业意识培养、精神培养、知识培养、技能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等几个阶段。高校的创业实践育人载体建设工作中,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情况、高校创业实践工作定位以及创业教育资源条件等,考虑对处于特定阶段的学生重点提供教育、管理与服务。

二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教学规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本质、内在的关系。从教育教学方法来说存在“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循环,从教育教学内容来说存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前进步骤。而对于创业实践的教育教学,通常可以分为指导创业企划、提供专业创业顾问咨询、评估与筹措创业资源、选定行业与产品、教授和引导学习经营技术等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时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差异性的。从科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来说,也进一步要求了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育人载体时能与之契合,以实现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不同层次的育人载体。

三是遵循创业发展规律

企业的发展历程通常可以分为生存阶段、稳定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扩张阶段等,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历程更多地表现出由生存阶段往前的延伸。掌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发展规律,需要更多地注重在创业发展历程中,往前扩展细分至创业项目的构思、甄别、转化、正式运营等阶段。创业实践所处的每一个阶段对高校支持的方向及力度要求都是差异化的,各高校只有根据不同层次实践育人载体的定位,提供定向细化的、优势资源集聚的配套设施与服务,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大学生优质成长的需要。

二、创业实践育人的层级推进式载体建设路径

1.打造创新训练载体,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创新训练载体必须坚持以形成创新思想、构成项目创意、提升创业层次为宗旨,致力于为大学生进一步开展创业实践工作提供精神与意识储备、创新与创意储备。

一是强化创业教育教学实践训练课程。加强本科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育人环节管理,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作为联通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行业发展的通道,作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通道,实现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是拓展科技创新训练平台。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办法,适当安排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的比例,并逐步覆盖各个学科门类。

三是拓展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工业中心等创新训练载体建设,探索构建开放型工程训练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实践。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突破口,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通过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动工程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等渠道,大力促进学生工程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打造创业模拟实训载体,培育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与技能。创业模拟实训载体致力于使大学生加强创业实践知识与技能储备,为正式运营创业项目做准备。

一是丰富创业竞赛活动。我国创业竞赛大部分是针对模拟创业而进行,各高校可以以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全国“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结合科研立项以及其他创新创业赛事,强化“校院班”三级参赛机制。同时结合不少高校成立的创新人才学院、创业学校等创业模拟实训教育教学机构,设置实训模块,实施系统教育。

二是积极建设模拟体验平台。针对已有创业构思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重点增强创业实践体验环节。根据高校的行业依托、学科特点、资源禀赋等,积极引进“创业之星”等软件系统,拓展“ERP实验中心“”创业模拟实训室”“企业沙盘对抗模拟中心”“网络创业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建设等,为其提供创业模拟实训的机会。

三是定期开设专项培训班。在创业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创业实践培训的制度化、定期化、规范化。加强与地方人社部门、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SIYB、WKB等创业项目培训,重点针对明确了创业意愿的学生,提升创业专门技能。

3.打造创业项目实验载体,选择大学生创业实践优质项目。

一是帮助大学生进行项目遴选。全方位向大学生推荐优质的创业项目,通过学院辅导员动员,学校各类媒介宣传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层次定位的创业项目信息。帮助邀请管理咨询、财务会计、风险投资以及地方创业园相关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对入驻创业项目实验载体的项目,根据创新创意构思,按照“成熟一个入驻一个”的原则,重点倾向于选择依托学科专业背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

二是全面培育创业试验项目。注重提供硬件资源保障,积极争取为创业项目团队分配独立工作室,配套桌椅、文件柜、网络等基本设备,探索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零成本起步”。通过在职培养、国内外进修、生产一线锻炼、外聘等方式组建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专业智力支持。

三是提供继续孵化通道。对于创业实验项目,可以采取颁发虚拟经营执照的形式,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流程,树立风险意识和规范经营意识。对实验效果好,运作较为成熟,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给予安排创业园、科技园等更大平台中继续孵化的机会。

4.打造创业企业孵化载体,扶持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

一是建设创业孵化硬件平台及机构。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育人载体管理服务机构,积极建设合理规范的管理运营机制,组建大学生创业社团协助开展孵化基地日常管理。

二是全面强化各项管理与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物业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拓展服务内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政策、创业项目等信息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个性化咨询指导,增强创业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完善创业扶持保障举措。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的同时,通过引入社会风投机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实践育人载体中的创业项目。在遴选与扶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开放学校专业实验室资源等,为创业项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创业项目竞争力。大力推进社会各界资源向大学生创业实践育人工作倾斜,帮助创业大学生落实和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

作者:任泽中 陈文娟 单位:江苏大学

上一篇:小议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下一篇:探求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