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29 01:29:39

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阶段计算机教学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针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应对策略

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对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职学校各科教学中,计算机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现阶段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施依然沿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也相对陈旧,课堂教学压抑而沉闷,难以适应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主要体现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依然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以往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往往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单方面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计算机理论学习与计算机实践相脱节,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2.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重视理论的灌输,教学脱离生活实践,只重视教学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学以致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运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

3.教学主体地位不清

在教学中,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始终是计算机教学的主人,教学开展始终围绕着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实施,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真正权威,学生在教学中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中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样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难以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就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应对策略

1.以教学理念的变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

要尽快改变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必须从计算机教学的观念变革入手,以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理念变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改变教学的理念,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认知。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形成,不仅要以丰富的计算机理论为指导,同时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要改变这一教学现实,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重视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计算机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改变计算机教学的观念,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

2.以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前提,那么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则是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要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实际状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阻碍教学效率提升的陈旧教学方式,创设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情境,改变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问题,具体的环节可以是“问题提出―启发发现―合作探究―归纳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变革,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施。

3.以教学主体地位的改变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传统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必然导致教师主体地位的凸显,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不利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升。因此,要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就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认识,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此推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中职生计算机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施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实效性的解决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高彩艳.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

[2]任钢建.构建新型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上一篇:关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论“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训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