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能力之思考

时间:2022-06-28 03:53:35

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能力之思考

摘要:目前,中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存在审判权过于集中,容易滋生司法腐败的突出问题,必须完善刑事立法,健全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程序,增强操作性以及正确处理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

关键词:审判监督;程序;实体;公诉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37-02

根据刑事诉讼程序的阶段划分,刑事诉讼可以分为立案程序、侦查程序、程序、审判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相应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可以分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而在刑事诉讼的阶段划分中,审判程序无疑是整个程序的中心环节。其直接涉及到当事人利益的最终分配,尤其决定着被告人的最后命运,以致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总体评价。由此,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也就成为整个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司法实践中,目前中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仍未形成体系。且由于审判权过于集中,容易滋生司法腐败,这也使得审判监督的作用更为突出。作为具体履行该项监督职能的公诉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行使好其职责并不容易。故笔者试图通过对审判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公诉环节刑事审判监督能力的措施,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现状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主要由公诉人承担。随着刑事审判程序中控辩对抗的加强,公诉人置身于控诉激烈对抗的旋涡之中。身处如此情势之中,一个身兼二任的公诉人难以超脱出来,适时、合法、合理地行使一个法律监督者的职能。这在客观上弱化了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由此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行使存在以下问题:

(一)刑事审判监督缺乏相应的程序性规定

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审判进行法律监督,但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特别是程序性监督上,在其监督方式、监督时间及监督的效力上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操作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9条的规定并没有明确人民检察院是立即提出还是庭审后提出纠正意见,以及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应该怎样办。

针对上述立法缺陷,“六院、部、委”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3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4条对程序违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违反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也是不分情况地规定了一个笼统的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刑事诉讼千变万化,虽有统一的司法程序,各个案件的处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形形的案件各有特点,如果不分违法轻重,不分对案件结果影响程度,统一在庭审后提出,这样在树立审判权威的同时,也就弱化了审判监督者的权威。并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度的情况,在庭后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法院认为正确的应当采纳。”可见对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是否有违法行为,其最终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审判机关自己手中,而不是以法律为标准,更不是以法律监督机关说了算。由于上述立法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对其行为自作解释,各行其是,相互之间缺乏说服力,从而影响监督效果。

(二)监督意识片面,缺乏全面、系统监督理念

刑事审判监督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既包括对实体问题处理的监督,也包括对程序问题的监督,而在审判监督工作实践中,开展得并不全面。

1.重实体监督,轻程序监督

“重实体监督,轻程序监督”是中国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产物。实体与程序是刑事审判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程序法的作用不仅限于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而且体现着民主和公正。

2.片面监督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或重罪判轻刑的情形

只监督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或重罪判轻刑的情形,相反的情况则不监督,这会导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如此,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国家检察机关的形象。

3.抗诉几乎成为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的唯一途径

随着中国《刑事诉讼法》对控诉职能的加强,检察机关的精力集中于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进行对抗,无暇对审判活动给予充分的注意。同时,也存在担心监督不准,僵化与审判机关的关系而不利于达到公诉目的,因而不敢理直气壮地开展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由此,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监督形式上单一化,抗诉几乎成为唯一的监督手段,而其他监督途径则流于形式。

二、加强公诉环节刑事审判监督能力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公诉环节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完善刑事立法,健全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程序,增强操作性

当前,制约审判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立法上不完善,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应将审判监督作为一个重点,强化监督权的效力和权威。

审判监督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程序性,如果程序权自身的力度不够,则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从立法上明确对审判机关庭审活动的监督,不能拘于一个模式,对审判机关作出的实体性决定、判决,一般都有其一定的渊源,作为监督机关的代表,没有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不宜由检察官直接向审判机关提出意见,一般情况应在庭审后经过一定的程序向审判机关提出纠正意见或提出抗诉等其他决定。但对于程序性问题来说,对于庭审违法行为,如果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审判和正确判决,可于庭审后提出,以维护法庭权威。但对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和正确判决、裁定的严重违法情形,应由公诉人当庭向合议庭提出纠正意见,对于有违法依据支撑的违法事实,合议庭应当采纳,能够立即纠正的立即纠正,对不能立即纠正的,公诉人应当建议休庭,待问题解决后再决定开庭审理时间,对于公诉人当庭提出的纠正违法建议,事后应由检察机关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

(二)检察机关要正确处理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

1.要敢于监督

对于刑事审判监督工作,监督机关必须采取积极态度。要坚持原则,摒弃感情观念,该纠正的要敢于纠正,该监督的要监督。一是要切实提高检察官“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切实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的职业信念教育。克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思想;二是要切实树立“办案是载体,监督是目的”的观念,克服孤立办案、就案办案的倾向。克服认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威不够,当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意见时,被监督的人民法院既不提出异议,也不纠正的观念。只有敢于监督,大胆监督,才能开创刑事审判监督的新局面。

2.要善于监督

公诉部门有了积极的态度后要注意实干与巧干相结合才能将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做好。

(1)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督,增强监督效果。一是强化程序监督。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监督倾向。要重点审查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违反有关法律规定或有剥夺限制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行为。在审判监督工作中注意加强对被告人诉讼权益的保障;二是强化对一审量刑畸重案件的抗诉。针对在刑事抗诉中存在对法院量刑畸重的案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情况,要注意拓宽抗诉思路,转变抗诉策略,对量刑畸轻、畸重案件同时监督,全面发挥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2)创新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一是立足用足用好现有监督手段。在监督中要从维护司法公正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行为。除运用检察建议、提出抗诉等监督手段外,要继续坚持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机制,通过提前介入、联席会议、列席审判委员会等方式实施有效监督,实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审判监督。进一步突出刑事抗诉的审判监督作用,我们要借鉴抗诉工作的成功做法,提高其他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增强监督实效,扩大监督工作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公诉一体化建设,注意整合内部监督力量,进一步完善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判决、裁定审查备案制度,查找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确定监督重点。

3.加强公诉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技能和监督水平

(1)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只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正确指出别人的毛病,如果自己的水平不如别人,自己在办案中不注意诉讼程序,对法院的判决结果是否正确,审判程序是否合法等都不知道,那又如何监督别人?(2)加强公诉人员的练兵工作,主要方法有加强业务学习,建立“学习型”科室,人人参加学习,形成学习的氛围,使每一公诉人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增强监督的能力;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有计划地举行监督技巧研讨会,加强上级院对下级院的指导和兄弟院间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促进,学习提高。

上一篇:公诉机关替代措施研究 下一篇:网球接发球技术及其战术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