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的外来者劣势研究

时间:2022-06-28 11:26:48

跨国经营的外来者劣势研究

摘要: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跨国经营企业与当地企业相比不可避免地会有较多的额外成本,这就是外来者劣势。要成功跨国经营,就必须克服这种外来者劣势。在我国关于跨国经营的外来者劣势的研究还处于胚胎期,学界鲜见有较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较系统总结,对外来者劣势的来源与定义、分类以及外来者劣势的时特点和差异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降低外来者劣势意见。

关键词:国际企业;跨国经营:外来者劣势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185-04

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会面临比当地企业多一些额外成本,这就是外来者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成功的一个前提是能够克服这种外来者劣势。但是关于跨国经营的外来者劣势的研究还处于胚胎期(Miller andParkhe 2002)。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引发同仁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概念的提出与定义

Hymer(1976)是首个将企业在海外经营面临的成本上升到理论的学者,提出海外经营成本。外国企业需要花费成本来获得东道国信息;东道国政府、购买者和供应商对外国企业有“老外印记”,会歧视对待;母国政府对进人海外的企业也有不利举措,国外分支机构面临外汇风险。本国企业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他认为在海外经营的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拥有的优势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从Hymer的博士论文出来后,研究者集中在研究企业需要什么优势来抵消这些成本,海外经营成本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最近学者开始打开这些海外经营的成本黑箱。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外来者劣势(zaheer,1995;Zaheer & Mosakowski,1997;Kostova

&Zaheer,1999)。Zaheer(1995)给外来者劣势下的定义是“在海外经营的成本,导致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面临竞争劣势……宽泛的定义是企业在海外市场所遭受的额外成本而本地企业不会存在的成本。”外来者劣势是一个相对概念,描述的是外国公司在东道国处在“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土地上”(Eden and Miller 2001)的一种劣势所付出的代价。

很多实证研究证实存在外来者劣势。Elango(2009)利用3861个在美国的外国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外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相比平均业绩差。De Young andNolle(1996)发现在美国经营的外国银行比美国本土银行赢利能力差。Miller and Parkhe(2002)研究了全球13个国家的银行发现外国银行比本地银行的平均效率水平低。Zaheer(1995)and Zaheer and Mosakowski(1997)验证了在外汇交易行中,外国的外汇交易行比当地交易行的赢利能力低。Mezias(2002)发现在美国的外国公司面临的劳动争议案比本地企业高出很多。潘镇等(2008)以2000余家在我国的外资企业为样本。发现投资国和我国的制度距离越大,其外资企业遭受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二、外来者劣势的组成与持续

后来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外来者劣势进行研究,比较知名的是Zaheer对外来者劣势的分类。ZaIleer(1995)将外来者劣势分为以下主要成本:(1)直接与空距离相关的成本,如旅行、运输、在更大距离和时区进行协调控制的成本;(2)在当地环境下由于缺乏根基和经验带来的成本,如评估风险,更高的学习成本;(3)在东道国缺乏可感知的合法性(erceived legitlmacy)。声誉建立的高成本;(4)国内限制成本,例如限制本国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国家销售(法律限制)。

关于外来者劣势存在的时性,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外来者劣势动态性的一面。Hymer(1976)认为海外经营的成本主要是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时的时成本,他认为这些成本有些会持续。外来者劣势在企业最初进入海外市场后并不是维持不变。Zaheer and Mosakowski(1997)认为外来者劣势在东道国经营的头两年会下降,持续不过16年。Lu and Beamish(2001)研究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其绩效之开始是负相关关系,随着外来者劣势降低,绩效会提高,因此外来者劣势是随着海外企业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和信息的获取而下降的。一方面,外国企业需要学习和适应东道国的环境;另一方面,它们在东道国被感知的合法性也会被增加。Zaheer andMosakowski(1997)估计在外汇交易行业外国企业要花15年以上的时来克服这种外来劣势。

还有学者认为外来者劣势至少有三个方面关于时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外来者劣势的成本是固定的,只是刚进入海外市场时存在,以后不会发生。第二个维度的成本是变动的。会再发生,但是会随着企业在海外市场市的时越久越低。外来者劣势的第三个维度成本是持久的,不会随着时的变化而消失,例如,当地政府、消费者或供应商对外国企业的歧视。空距离成本和文化因素带来的成本。因此,到海外去经营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时和当地企业竞争。

三、外来者劣势的来源

1 东道国与母国的空距离。Zaheer(1995)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巨大的空距离阻碍对外投资。空距离包括在海外经营的旅途劳顿和长途通信、运输成本,沟通协调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成本。外国的企业面临更高的管理成本。

2 东道国环境不熟悉成本。(1)东道国对外国企业不熟悉的成本,外来者劣势还有很大部分是由东道国针对国外跨国公司的歧视带来的成本。Eden and Miller(2001)用“陌生人在陌生的土地上”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外来者劣势的情况,他们指出这个陌生人是当地人不熟悉的,导致歧视风险。Kosiova and Zaheer(1999)的研究中得出外来者劣势是一种歧视成本,既可以用在外国的产品也可以用在外国的组织上。他们认为东道国的制度缺乏对外国跨国公司的信息,对海外公司和产品有成见,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如果用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反映国家差异的程度,东道国与跨国公司本国文化差异越大,不熟悉的程度越大,导致不熟悉的成本越大。因此对外国的产品和企业的成见越大。Nachum(2003)认为,这些成见会阻止跨国公司将企业特有的优势应用到海外机构的能力。也会降低海外公司利用东道国资源的能力。而且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习性越不熟悉,越会导致购买者对这个国家有成见。来自更加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购买者会对与本国相似的产品有更好的看法。对与本国不相似国家的产品有不良的看法。本国与东道国之的差异越大,外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相比有更大的劣势(Miller and Parkhe,2002;

Naehum,2003)。(2)外国企业对东道国不熟悉。Buekleyand Casson(1976)认为外来者劣势是因为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竞争和政府环境不熟悉导致的经营障碍。本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相比具有优势,因为它们在本国市场上累积了在经济、社会、法律和文化方面的隐性知识。相反。外国企业在理解东道国棘手的不成文的法律、文化和社会制度和它们的影响需要时间并且很困难。本地人获得相关的知识不需要什么成本,因为这是他们受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他们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这些信息,这些能力是深深根植在不断的实践、反馈、相互交往和共同的经历中。外国企业缺乏这种嵌入性。它们不能够全面地与东道国当地顾客和企业信息流整合起来。东道国的相关信息源要被确定、并与它们现有的信息整合起来对付它们面临的障碍。

3 母国环境。和外国企业从事交易或者到海外投资,母国环境可以增加企业的外来者劣势,通过限制本国企业与海外的一些交易和向海外转移技术。在美国,先进计算机技术和军事设备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在这些领域的美国企业是不允许在某些国家投资和转移技术的。

四、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面临外来者劣势程度不同

由于地理位置近、文化的相似度高等原因,来自有些国家的企业比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更加熟悉东道国的经营环境。Chen等(2006)认为不是所有的外国企业都面临同样程度的外来者劣势。从空间距离看。Zaheer(1995)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对国外投资者产生劣势。而地理位置相近可以转化成为区域优势。其次,缺乏与东道国环境的渊源常常导致两国间巨大的社会文化差异。英语系国家和非英语系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就不一样。不同国家在制度环境上的差异形成了制度距离,制度距离引致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增加了跨国经营的成本。潘镇等(2008)研究发现,投资国和我国的制度距离越大,其外资企业遭受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在各种制度因素中。企业管理制度距离和法律制度距离的影响最为显著。企业运行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居中,而经济制度距离的影响较为微弱。

五、对外来者劣势的克服

1 具有企业独特的优势。关于克服外来者劣势,与本土企业相竞争,跨国企业在距离远的国家进行投资只有在建立起足够的能力后才能够成功。这可以保证子公司的核心能力足够强大可以克服外来者劣势。但是,即便如此。在距离远的市场经营仍然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因此,如何利用核心优势降低外来者劣势非常重要。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企业必须具备独特的优势才能在海外成功。Chang(1995)通过研究在美国的日本企业。发现为了降低失败风险,它们常常进入它们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2 按心理距离逐步建立海外市场。企业不熟悉海外市场环境,采取渐进的方法首先从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开始投资,获得一定的经验后再逐步地向心理距离远的国家进行投资;投资的方式也采取先易后难,如先出口后FDI,乌普萨拉模型就是这个思想。按照文化相似性来选择进入的国家,因为文化的相似性降低购买者对外国的不熟悉程度。

3 战略与学习意愿。外国企业采取不同战略面对外来者劣势不一样,学习可以用来提高外国企业的能力与知识,增加本土适应性,降低外来者劣势。当企业追求全球战略时,它采取标准化的产品进行全球销售:当企业追求多国战略时它会在不同的市场调整产品。而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口味的多样性影响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那么对于追求这两种战略的跨国公司而言它们的外来者劣势显然是不同的。Pedersen和Petersen(2002)认为管理者的决断,比如愿意进行本土适应性调整,国际企业熟悉海外市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愿意学习和适应当地环境提高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的能力。

4 海外公司的人员配备安排。海外子公司的人员配备战略影响子公司降低外来者劣势的能力。特别是采用外派人员。有人认为海外子公司使用外派人员越多,面临越大的外来者劣势。有人认为海外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的来源比底层管理者对外来者劣势影响更大。Mezias(2002)发现,海外子公司采用当地的高管面临的劳务纠纷更少些;其它管理层职位对子公司面临的外来者劣势也有影响,特别是外来者劣势是来自某个职能区域,例如,生产经理的国籍与生产上的障碍关系重大。外派的生产经理在理解技术上具有优势,而利用当地生产经理在处理当地原材料、与当地供应商打交道更有优势。所以说。理解外来者劣势的性质和外派人员的职位,合理安排外派人员对减化外来者劣势很重要。

5 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自治程度。管理实践和管理方法是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相关的,所有子公司都面临适应当地环境和维持公司一致性的矛盾和压力。当地适应性的程度影响外来者劣势的程度。东道国适应性有赖于母公司给子公司的自治程度,帮助理解外来者劣势和子公司如何减化外来者劣势。

6 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的程度由它在全球经营的国家数量表示。Mezias(2002)认为国际化经营程度越高国际经验越丰富,跨国公司累积的国际经验有助于子公司进入新东道国时避免一般错误发生。跨国公司在某个东道国的经历也可能影响外来者劣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拥有的关联企业数量越多,越可能成功。这是由于创新在关联企业之间扩散或者是间接体验学习帮助管理者确定、理解和成功执行决策降低外来者劣势。另外,数量多的关联企业有更高的形象,从制度的角度讲,更高的可见性导致与社会和文化标准更高的依从性,更高的东道国社会文化标准的依从性降低外来者劣势。这说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卷入程度是决定外来者劣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7 进入模式。Eden and Miller(2001)认为进入模式的选择降低外来者劣势的影响,利用台湾企业在欧洲经营的进入战略作为案例分析,Chen(2006)的研究支持这个观点。Chen等(2006)用2085个中外合资企业的样本研究了外来者劣势对跨国公司市场进人战略的影响,发现面临低外来者劣势的跨国公司采取资源寻求战略和将自身的竞争战略用在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上。而面临高的外来者劣势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市场寻求和控制导向的战略。

8 进入与本国政治关系友好或欢迎外国投资的国家。与普遍认为外国企业在东道国遇到外来者劣势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外来的企业在有些情况下不仅不存在外来者劣势,反而存在外来资产,存在外来者好处。Kostovaand zalleeI(1999)认为在有些情况下。外来者容易获得合法性,和现代与进步联系在一起。在欠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在欠发达国家,企业和产品来源国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国家差异程度越大,来源国被优待的程度越大,来源国国家形象越好。

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采取了很多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这些政策甚至会使外资企业享受比本国企业更高的国民待遇。更高的优惠,比如中国。还有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友好,比如中国和巴基斯坦,让企业容易被当地企业接受,并且受欢迎,也可以降低外来者劣势。

理解外来者劣势对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非常重要,中国企业在不断地走出去。了解这些问题对成功跨国经营非常重要。也需要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外来者劣势进行具体研究。

上一篇:“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的重新选择和定位 下一篇:论里尔克的“经验”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