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

时间:2022-10-21 04:39:39

【前言】“一棵树”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进入六年级后,有一次批阅日记时,她文字中一段写景语句引起了我的注意:“秋风终究还是来了,那片树叶终究抵不住它的威力,慢慢地,慢慢地与大树告别,迎接她的,是地面上一滩肮脏的臭水。还不如死了吧!”年仅11岁的女孩描绘了怎样一幅凄凉而恐惧的画面啊!我隐隐感...

一棵树”?呵呵,别奇怪,此“一棵树”非彼一棵树,乃本人的网名是也。

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应该是2000年以前的事了,有一次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知道出自哪位名家里手,只觉得作者对教育作出如此诗意的解读令我喜欢之至,来不及多想意思,我就将这句话摘抄下来。2004年,家里购置了电脑,连接了网络,我申请了QQ。取网名的那一刻,“一棵树”跳进脑海,毫不犹豫地,我敲击键盘。从此,我便拥有了“一棵树”这样一个网名。

“我们都是大树上结的苹果。”这是2002届的一个孩子给我的留言。我教了他们整整六年。他们毕业后的那一年,我也从城关区安乐村小学调到了雁滩小学。距离远了,心更近了——分开的每一个教师节,我都会收到他们的祝福;过年了,他们会相约来给我拜年。相聚的时刻,我们师生总是一遍又一遍回忆着他们所谓的“阳光童年”中的“那些年的那些事儿”——春天,我们一起去踏青;夏天,我们相约去游泳;秋天,每个公园都有我们秋游的身影;冬天到了,雪花飞舞的日子,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滑雪、打雪仗、堆雪人。夏至,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大清早六点,我们约好在黄河大桥看日出;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我们又早早放学,一起去欣赏落日的余晖……

今年,他们大部分人就要大学毕业走进社会了,其中好几个孩子已经选择做我的同行,理由是“也要做石老师那样的老师。”心虽不忍,但深感欣慰。

“一棵树虽是一棵,但为身后的花草阻挡了一切,那一刻你便不再是一棵树!”这是2011届的一个孩子给我的留言。她,叫琪琪。一至三年级,琪琪是一个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小姑娘。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因为家庭暴力,琪琪的母亲离家出走。一直受母亲教育、呵护的琪琪无法适应妈妈不在的生活,学习急剧下降,整日郁郁寡欢。后来父母分分合合,妈妈在琪琪生活中也是忽来忽去,琪琪呢,情绪时好时坏。

进入六年级后,有一次批阅日记时,她文字中一段写景语句引起了我的注意:“秋风终究还是来了,那片树叶终究抵不住它的威力,慢慢地,慢慢地与大树告别,迎接她的,是地面上一滩肮脏的臭水。还不如死了吧!”年仅11岁的女孩描绘了怎样一幅凄凉而恐惧的画面啊!我隐隐感觉到发生了什么。那天早上第三节是体育课,我特意将她留在教室,在攀谈中得知她的父母已彻底分开,妈妈去了北京,临走前告诉她,什么时候她考上大学母女再团聚。说到“团聚”二字,她已是泪流满面。看着已经开始啜泣的孩子,我情不自禁地将她揽进怀里,用哽咽的声音轻轻说:“孩子,不怕。你不会孤单,在你的身后不仅有65个兄弟姐妹,还有石老师。妈妈不在的日子,我们都会陪着你。”后来的时间,我暗中安排班里的孩子们有意无意地陪伴她,同时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我呢,则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的时间,跟她聊天、交流,直至毕业。现在,她已是一名优秀的初二学生了。有空的时候,我们会在QQ相见,或交流,或仅仅只为彼此问候一声。

“石老师,虽然您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只是仅仅一个多学期,但您是我最难以忘却的恩师!”这是2012届的一个孩子给我的留言。是的,如她所言,我和他们只相处了七个多月,但这却是我们师生在书海里快乐畅游的一段美好时光——七个多月,全班平均每人读书11本。仅六年级第二学期的短短三个月时间,留言的这个孩子读书达25本,共计360万字!2012年6月9号、10号是城关区2012届毕业生统一测试时间,她语文考出了97分的优异成绩!全班语文平均分85.6分,合格率100%,优良率90%(按区教育局的规定算)。然而,最令我兴奋的是一个一至五年级语文从未及格过,且分数一直在二三十分徘徊的学困生竟然考出了78分的好成绩。对我和她本人来说,这无异于一个奇迹,一个由我和我的孩子们,用关爱、用鼓励、用汗水共同创造的奇迹!

留言还有很多,记忆还有很多……

当然,记忆中不光有成功、快乐、感动。也有疲惫,也有沮丧、委屈和困苦。有意的,我采撷了那些美丽的镜头。不为别的,只为鼓励自己。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今我已知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每每品味这句话,我总会怀着对树的崇敬与向往叩问自己:我是在这样诗意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我的心灵具有树的扎实与深厚吗?我的生命也像一棵树那样生长在墩实深沉的沃土之中吗?

一棵树,孩子们心目中的那棵树,我是吗?

上一篇: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多元化改革探讨 下一篇: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