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曼哈顿82街的巴诺书店

时间:2022-06-27 08:27:18

美国:曼哈顿82街的巴诺书店

82街在曼哈顿的地图中是一个尴尬的位置。往上走,到了96街以上,空气中都充满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味道,街上走的人,要么是满腹经纶的教授,要么是青春朝阳的学生;往下走,到了72街以下,就是哥伦比亚环岛,百老汇戏剧区,摩根斯坦利大厦,时代广场,街上游走着各种肤色和口音的旅行者,腰缠万贯的富翁,华尔街的新贵旧贵,电影戏剧的巨擘大腕。

这一区只是一个居民区,没有太多的繁杂,没有太多的喧嚣,只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餐馆,一些不新不旧的服装店,一些不紧不慢的咖啡厅。这一区的居民很烦躁,因为构成很复杂。占据多数的似乎是拉丁美洲移民(Hispanics),那些在便利店(Deli)里送货的、收银的、服务的、摆架的,有一批是非法移民;接着是日本人,许多小杂货店里,总是日本小老板们操着他们特有的日式英语口音;还有韩国人,脸上满是刚从韩国教堂里走出来的坚毅和信仰。当然,这里昂贵的连排别墅里,永远住着你不知道的真人贵胄。他们很少露面,即使看见了,你也很难认出他们到底曾经有过怎样的江湖风云。他们早就已经收山在这都市里隐居了。

巴诺(Barnes&Noble)书店就在这个居民区的正中央,被便利店、服装店、鞋店、餐馆围个正着。往东走两个街口,是哈得逊河绿色路(Hudson River Greenway);往西走三个街口,是中央公园。巴诺书店在纽约起码有五、六家分店,它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不是最多书的,也不是最少书的。中庸,如果你要把它放在整个纽约书店的格局里面来说的话。这个书店里的服务人员很少,除非需要,你根本看不见店员在里面穿梭。店员们也多数懒懒的,如果你不叫唤,你几乎就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任何一种天气的日子里,当你走进这个书店的时候,你总能看见许多人坐在书店的地毯上,倚靠着厚重的书架或者墙壁在那里阅读。二楼有一块小小的区域,是作者见面会用的,但多数空闲在那里,平时总是被老人家占据的,他们吃力地趴在桌子上,戴着老花镜,在字里行间寻摸着什么。其他的椅子,基本上也都是老人家占据的,难得看见年轻人坐在上面,即使偶有,看见老人家,也多数就起身让了。

这个书店里最恬淡的人,总是那些坐在地毯上的阅读者。每个区域,每个时间里,都散落着许多。有人在看小说,有人在看严肃的社科著作,有人拿着词典在查什么。书架与书架之间的走廊并没有太大的空隙,他们总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没有注意到过往的人。你会礼貌地说声“借过”,他们就会抬起头,冲你笑一下,挪挪屁股,让你有足够的空间过去。但是,他们还将保持阅读姿势,就像坐在自家的地毯上那么自在。

店员很少会打扰你,不过出现的次数相对多一些了。一般开口说的就是:请问这几本书您还看吗?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就把这些书收拢整齐,放回到书架上去。从来没有一个店员会问,无论是那些坐在地上的,坐在桌子边的,坐在星巴克里的人:这本书您买不买?

这是一个社区书店。坐落在社区里,社区里的人来,社区里的人读。卖书是一门生意,但读书是一种服务。我后来才知道,那些坐在地毯上的许多人,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以及附近几个小的大学的学生,他们在这个书店里,完成了读书作业,完成了毕业论文,完成了学术研究。

我想这大约并不是巴诺书店的初衷。毕竟,书店是一门生意,没有一个书店的业主,愿意读者们在他的书店里读得多,买得少。但是,当他们来到82街/百老汇这个安静的社区里的时候,他们只是做了他们觉得正确的事情,给读者们尽可能提供读书的机会,不去打扰他们,不去强迫他们,不去商业化他们。

这里的书是书店的,或者是他们的老板的。但是阅读却是公共的。因为巴诺书店的宽厚与慷慨,我对这个书店,对这个社区,充满了爱恋和温婉。因为当我拮据贫困的时候,它的知识和书籍,没有将我拒之门外。

当我回到中国的书店里,北京、上海、广州,那些冷冰冰的水泥地板、那些无处不在的店员、那些到处充满了凸起和尖利的角落,我总是怀念在82街巴诺书店里的温暖与容纳。我想,如果这些城市里有一个社区,有一个书店,有一种让书的光芒温柔地撒给那些梦想、渴望和需求阅读的人,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

Barnes&Noble at 82nd&Broadway,这是社区人的通常表达法,尽管中庸,尽管平淡,仍然是我认为最好的书店之一。

(选自《金融时报》中文网,2011年,有删节)

心灵物语

“书是书店的,或者是他们的老板的。但是阅读却是公共的。”巴诺书店的这份胸怀令人感动,的确,书籍有价,书籍中的精神却无价。尽管没有去过,但我们都能感觉到,这一定是一个祥和雅致、井然有序的社区,有着阅读的浸润,这里的人也一定有着温润的气质。是否心生羡慕?或者,你的心目中也有另一家“最好的书店”?不管怎么样,不管在哪里,多让阅读进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让它变得像吃饭、上街一样自然,相信你也会感觉到书中光芒所带来的心灵温暖。

上一篇:禁止教师收礼要治标更需治本 下一篇:师德建设仅靠“划红线”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