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

时间:2022-10-09 12:12:24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

【课文背景】

庞朴,江苏淮安人,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沉思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1993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文化探究方面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本文作者就是针对这种文化思潮,从文化学的角度,科学、严密、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传统的两重属性以及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和如何与文明对话。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正音

媲美(pi) 烙印(luo) 应运而生(ying) 昙花一现(tan) 褒贬不一(bao)

威慑(she) 积淀(dian) 筛选(shai) 一蹴而就(cu) 攻讦(jie)

咀嚼(ju jue) 钳制(qian) 负荷(he) 吞没(mo) 刮垢磨光(gou)

蜕除(tui) 得逞(cheng) 有史可稽(ji)

2.辨形

“媲美”的“媲”右上角是“囟”而不是“田”;

“昙花”的“昙”是“日”字头,不是“且”字头;

“销声匿迹”的“销”是“金”字旁,不是“氵”旁;

“积淀”的“淀”是“氵”旁,不是“金”字旁,也不是绞丝旁;

“咀嚼”的“嚼”右下角是“寸”字,不是“卩”旁。

3.释义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昙花一现: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也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的人物只出现一会儿就消失了;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遗响:指余音或前人作品的气韵风格;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攻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多指因个人或派系利害矛盾);

面目全非: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含贬义;

相左:不相遇,相违反,相互不一致;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纷杂的样子;

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也比喻仔细琢磨。

(二)整体把握

1.梳理结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着重探讨了什么是传统,包含哪些内容,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全文共19个自然段,三个小标题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领全文,阐述什么是传统,并提出弄清“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很有必要这个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着重阐述传统文化的内容、特性及对待传统文化的办法方针和态度;第三部分(第8~13段)着重阐述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文化传统产生、成长及其变化的规律;第四部分(第14~19段)总结全文,着重阐述传统的两重属性及我们应有的辩证态度。

2.明确中心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同时又可以看成一篇关系型的议论文,因此学习时关键是厘清几个主要概念的内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同时,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能学会辩证对待传统,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某些文化现象。

3.掌握特色

(1)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例证法、喻证法、演绎法和归纳法等。

(2)论证过程严密

首先,层次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阐述文化传统这一部分。首先,作者阐述文化传统的本质;接着,分析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条件;最后,揭示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点。这三个层次前后有较强的逻辑联系,论述后一层次是以弄清前一层次为基础的。

同时,本文用词十分讲究与严谨,也很好地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3)语言颇有文采

本文善用比喻。如“蜜蜂”和“蜂蜜”、“财富”和“包袱”、“服装”和“文物”等比喻,都十分贴切,通俗易懂。本文多用排比。如第11段中,“它制约着……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这部分运用排比修辞,逐层深入,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极具感染力。

另外,本文句式富于变化,整散结合,读来颇具韵味。

(三)重点研习

1.本文第一部分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明确】首先从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得出的真理人手,说明“过去”十分重要,由此引出“传统”这个概念,进而简析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传统的核心是文化,接着对混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两个概念的现象提出批评,最后提出弄清“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两个概念十分必要这个中心论点。文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逐步进入学术层面。

2.简要概括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明确】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民族共同生活,二是有共同的语言,三是有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的心理状态。形成过程:由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变成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在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中最后形成文化传统。

3.简要分析文化传统的特点。

【明确】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两个特点。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对人们的各个方面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民族的生存、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也都离不开文化传统,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同时,文化传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也会发生缓慢的渐进式变化,因此,它又具有变异性。

4.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

【明确】如第11、12、13段中,作者使用了“一般说来……但也正因如此……当然,这并非说……但是必须注意……当然,这也并非说……”等词语,极其严谨,很好地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5.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如第一部分用“蜜蜂”和“蜂蜜”之间的差异来说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第四部分用“财富”和“包袱”两个比喻来阐明传统的利与弊这两重属性,用“服装”“文物”两个比喻来批判对待传统的两种错误态度,都十分新颖生动,可读性强。

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如第6段中,“及至事过境迁……未老而先亡。”在具体阐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时,运用了大体相同的句式,读来富有节奏,富有气势,富有韵味。

【课后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 )

A.媲美(bi) 烙印(luo) 应运而生(ying) 昙花一现(tan)

B.威慑(she) 积淀(dian) 筛选(shai) 褒贬不一(bao)

C.攻讦(jie) 咀嚼(ju jiao) 钳制(qian) 一蹴而就(jiu)

D.负荷(he) 吞没(mo) 稽首(ji) 刮垢磨光(go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及至时过景迁,它们或者与时具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B.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辩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C.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D.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形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

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媲美:比美。/应运而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B.相左:不一致或相违反。明日黄花: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C.攻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斑驳陆离:形容非常破旧。

D.负荷:负担。/刮垢磨光: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也比喻仔细琢磨。

4.在下列句中的空格里填入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_____它却无所不在,_____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_____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_____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A.但 既 也 还

B.可是 不仅 而且 也

C.可是 既 又 而且

D.但 除了 还 甚至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高尔基的作品再现了俄国斑驳陆离的社会生活。

C.在有老虎出没的地方,恶狼便销声匿迹了。

D.保护文化传统,人人有责,作为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同志,更是义不容辞。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时装。

B.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C.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的共同语言来形成意识、表达愿望、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

D.谁想要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促成精神危机,激起逆反心理。这是有史可稽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0题。

财富和包袱

①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②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③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④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⑤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⑥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7.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4段“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一句中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要概括本部分的论述思路。

10.你是如何看待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个观点的?试简述之。

【参考答案】

1.D(A.媲pi,应ylng;B.全部正确;C.嚼jue,蹴co;D.稽qi)

2.C(A.“景”应为“境”,“具”应为“俱”,B.“辩”应为“辨”,D.“形”为“型”)

3.C(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4.A(第一处是转折关系,后面三处应是并列关系,所以选A)

5.C(A.面目全非,谓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含贬义,可改为“面目一新”;B.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可改为“光怪陆离”;D.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不符合语境,可改为“责无旁贷”)

6.B(A.应是“非时装”,C.应为“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D.改为“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7.一是比喻论证法。把“传统的两重属性”比喻成“财富”和“包袱”,形象地说明传统的利与害。把“传统”比喻成“服装”和“文物”,形象地批判了对待传统的两种错误态度。二是对比论证法。第4段和第5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阐明要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

8.“之”指代的内容是“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9.首先提出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具有两重属性”的看法,接着指出我们对此应具有的正确态度并批判了对待传统的两种错误倾向,再次阐明持有这种看法的依据,最后揭示传统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与全文开头形成呼应。

10.言之成理即可。如婺源的民居,既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后人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不思进取,财富就变成了包袱。

上一篇:医学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刍议 下一篇:别了,我的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