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机制的探索

时间:2022-06-27 03:40:11

企业参与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机制的探索

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占地面积有900多万平方米、100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0多处。从2006年起,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近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成立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专家委员会”,对相关建筑物的保护、整治工作进行审查把关。2008年起,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对风貌区进行保护整治。但是,在保护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南京民国建筑在保护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存在认识分歧;二是缺乏正确合理的利用形式;三是良性、有效、长期推进的保护机制尚未形成。

现在,从保护的程度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标志性建筑,特别是9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70多处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都保护得很好;第二类是面临拆除的民国建筑;第三类是经过维修甚至重建,现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以下几处:

中山陵、总统府是南京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一方面,保护到位,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雄厚的经济实力,又为保护修缮提供了保证,基本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1912街区”是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另一个成功典范。这个项目是由一家民营公司策划开发的,依托总统府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周边的17幢民国建筑修缮后重新布置,建成一个仿民国建筑的休闲文化区,因其建筑风格古朴精巧,与原总统府遗址建筑群总体风貌保持了一致,具有浓郁的民国时代味道和气息。现在,“1912”已经成为南京的新名片,不仅在保护和利用民国建筑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也是企业商业动作模式的成功。

鼓楼区颐和路曾是民国时期的外国驻华使(领)使馆区和名人公馆区。这里闹中取静、楼宇别致、环境优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修缮利用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个街区的历史价值,其次才考虑开发后的经济价值,所以最后这里改造的定位是发展博物馆和总部经济。这样,既保持了民国时期高级住宅区的原貌特色,又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活力,将开发和保护的矛盾调和一致。

2006年动工的梅园新村片区民国建筑修缮工程在没有迁走一户的前提下,完成了102幢民国建筑、50幢疑似民国建筑和10幢现代多层建筑的出新整治,为民国建筑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思路。这次修缮特别强调在原汁原味修复民国建筑的同时,尽力改善住户生活条件,不迁出一户。留住老住户才能活生生展现原汁原味的居住形态,也就保留了民国居住区这种独特的历史风貌。这次修缮,在保护文物和兼顾老百姓生活需求之间重新寻找到一种更新改造的办法,既没有增加许多成本,又保留了原来的居住功能,还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从我国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看,现在的保护工作重任大部分停留在政府层面,这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片面性。一方面修缮文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面临的问题是需要维修的地方太多,但资金跟不上;另一方面,一些拥有文物产权的单位或个人,更多地只看到了这些文物的商业价值,却忽略了文物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缺少修缮和保护意识。那么文物保护工作到底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做才更好呢?

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文物保护不能只是国家或者政府的事。比如意大利,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时期,也碰到了非常多的环境和文化保护的问题。而现在的意大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文物保护先进国家之一。其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文保制度。意大利对文物的保护总体实行国家、大区(相当于我国的省)、个人三方共同保护,为修复后的房屋找到主人,让他们使用并出资保护,其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归个人,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房内装修除外)。二是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的投入方面,国家、大区、个人共同投资,除政府每年投入不菲的经费用于文保外,还在1996年通过法律规定,将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此外,国家还在税收政策上对投资修复文物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其对一些文物保护项目进行赞助,并即将上市文物股票。三是注重培养公民文保意识。意大利人认为,热爱文化、珍惜文物的观念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经常能够见到各级学校利用身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从1997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所有部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古迹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在此期间,文化遗产部还会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题材的音乐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数百项活动,帮助公众增加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与此同时,在南京,也开始涌现一些企业积极参与培养公众保护意识的活动,较典型的是南京建邺集团。该公司是一家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要业务的著名国企,多年来一直秉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先后承建了政府办公楼、经济适用房、学校、公园、道路等大量城市公共设施,为改善城市交通、居民住房、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南京民众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在其主要业务领域,无论是南京城市基础建设方面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民国建筑。可贵的是,该公司能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环境与建筑。集团董事长吴凯波提出,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发挥主动保护的作用也很重要。南京的民国建筑,规划设计精湛、布局合理,建筑功能与规划、环境、风格都非常协调。当代建筑在做设计和规划的时候,如果能多考证一下原有建筑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多听专家的建议,慎重决定,就可以避免许多民国建筑因为与新建筑的设计格格不入而不得不被拆除的情况发生。很多人认为保护文物与开发建设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其实,对于有些民国建筑,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和改造,让原有的建筑拥有新的功能,与新项目有了更好的契合度,同时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这样做既有效地保护了民国建筑,也给项目本身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比如说民国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会整体考虑建筑单体和街道的格局以及植物的空间关系,我们的项目如果也能多从这些格局来考虑,项目本身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在历史文物保护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建邺集团在南京民国建筑保护领域走得更远的行动是,2009年,与南京市文物局共同发起成立了社团性质的“南京民国建筑研究院”,研究院聚集了许多民国建筑研究的专家。这个机构成立两年来,试图通过举办民国建筑保护论坛等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尝试提高公众认同和接受文物保护的意识,并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动机,使公众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该公司始终强调,参与这样的活动,没有经济回报的期待,只是企业为保护民国建筑尽的微薄之力,而且今后会继续坚持下去。

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今人及后人所用,以建邺集团为代表的一些企业,都努力在保护和利用之间、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可以让民国建筑的保护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文物保护就会变成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其中,首先文物保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完整规划,比如可以对现有的民国建筑做一个功能登记汇总,了解这些建筑究竟有什么用途,在接下来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如何利用,然后定下一个基本的原则,规定好哪些是不能变的,应该完整得保留下来,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在哪方面加以利用,具备什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参与到这个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来。在把规则都确定好以后,再有条件地将部分民国建筑的内部使用权出售给企业,企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项目,项目的收益应该有规定的份额用于本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这样,企业在有收益的同时兼顾修缮、保护的责任,让文物保护成为双赢的事业。

而这些企业也在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如建邺集团提出的,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保护民国建筑从而保护南京城市价值,传承和弘扬民国建筑文化从而提升南京城市价值,是对南京城市发展应该做出的贡献。正确地认识、合理地保护、适度地开发利用南京的民国建筑,对于凸显南京特色文化,提高南京的美誉度,增强南京的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除署名外,图片由杨新华、丁波提供)

上一篇:科学课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下一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积累